风格孙犁

  今年的5月11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孙犁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每当回忆起津城拜望他时所受指点,阅读他400多万字的《孙犁全集》,或是与圈内文友谈及,我常常会问讯自己一个问题,孙犁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他在九十年的人生征程中为社会熔铸的到底是什么形象,透过他为人为文的人生实践,他到底留给人们怎样的思考?常说,久思有灼见,细揣得真知,渐渐地,我的眼前不断叠加出这样几个画面:貌似隐士、浅吟低唱、独领风骚的文坛高士;卓然而立、俭身终生、闪耀着人性之光的布衣百姓;扬正展义、无畏直往、通透着鲁迅韧性光环的伟大作家。我敢说:在中国类如孙犁这样,集多种特质于一身的风格文字先哲,实不多见。当年伟人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看到载有孙犁《荷花淀》一文的《解放日报》时,信笔旁批 “这(指孙犁)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关于风格:孙犁曾云:“风格即人格,风格形成的主要根基是作家丰富的生活和对人生崇高的愿望”,“风格任何时候都不是单纯的形式问题,它永远和作家的思想、作家的生活实践形成一体”。“风格是 一种道德的质,它包含在作品中间,贯彻得无微不至,如同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上所全部表现那样。” “风格的形成包括两大要素,即时代的特征和作家的特征,时代特征的细节时代的思想高潮,时代的生活方式、时代的观念形态。作家特征的细节是,个人生活经历,个人性格的特征,个人艺术的师承、爱好…… ”。本文试就 “文格”、“活格”、“人格” 诸方面,对 “风格孙犁”做些探讨。

(一)文格:“老孙犁”与“新孙犁”写意

      从目前能见到的孙犁作品来看,孙师文学十分清显地呈现出两种文风格调,亦即"老孙犁"与"新孙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我国评论界一直有着新老孙犁的说法。其中“老孙犁”是指以《荷花淀》为代表的“文美”孙犁,“新孙犁”是谓以《耕堂十种》为代表的孙犁文革后以抨击时弊为标志的“文直”孙犁。孙犁的前半生在人性中发现了人性美,让人感恩,让人谦让,让人间充满爱;孙犁的后半生发现了人中有兽,人性有恶,内斗的残酷、丑恶和罪恶,使他“忍看朋辈成新鬼”,进而文指错差,直面人生。

      翻开文仅5000多字的《荷花淀》,一股清新气息,向上力量,美的享受便滋溢脑海:“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梅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是被公认为代表“老孙犁”亦即“荷花淀派”文学风格的传世名篇。试想,在抗日战争的时事维艰,日寇铁蹄横踏中原,中华民族生灵涂炭的惨烈背景下,孙犁却以诗的语言与白描的艺笔,像一幅写生画般呈献给我们,至今读来仍觉美臻极致的田园农家“女织”图……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服。”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几句看似平常的对话,却把妇女们思夫欲见,又不想披露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你有什么活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这几句神来之笔,更是十分精当地写出了小两口临别时,丈夫要妻子进步与准备牺牲的 “亲话 ! ”

      有许多作家、评论家、媒体人曾多次提出并请教孙犁《荷花淀》如何写出或表现出的风格,孙犁回答说:“《荷花淀》所写的是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我写这篇作品时的思想感情、所处时代或人民对作者的要求,不会有任何不符拍节之处,完全是一致的,我写的是自己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丈夫的人们的感情,……”

      文至此端,我想试着把“老孙犁”的作品风格(也可称为荷花淀派文格)概括为这样几句话:诗样的语言,白描式状景,形象洗炼的人物语言,真实的生活,美的理想,美的意境,多生活与艺术元素的水乳交融。这就构成了朴素、清新、高尚的艺术统一体,形成了从《荷花淀》诞生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文美”老孙犁的“文格”。

  1976年以后,在经历了 “鹰枭吞食了飞鸟,风沙摧毁了花树,粪便污染了河流” 的共和国的历史起落后,孙犁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出席各种各类会议,不参加名目繁多活动,不接受各类媒体、尤其是电视台采访,足不出户,隐于书斋,圃于黄卷背灯,但并非“屏蔽” 地靠多种报刊、收音机关注感知了解社会,进而似如一只自织束网的蜘蛛,面壁“耕堂”南窗,焚膏继晷,连续推出与前期作品“荷浮幽香、清新泉涌”风格迥异,或读书论道、或谈古说今、或剔透着洞察人生,激情四射,卫正斥邪,多达200万字的锦绣华文,继而形成了 “新孙犁”的风格独象。有文佐之: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上一时兴盛的自由化思潮,孙犁怒语:“一个作家,如果公然著书立说,丑化自己祖国的历史及其文化,并以为当今天下读书人,都成了聋哑或趋炎附势之徒,不能或不敢对其作品有任何非议,其设想,正如其作品一样,可谓狂妄荒诞……”

      针对一些书刊,为了赚钱,以裸体画作封面,孙犁冷嘲:“初尚含蓄,或卧或侧,后来干脆赤身仰卧,纤悉无遗。当然,都标明是外国油画,是美术作品。裸体画,也有高下,也有美丑,用到此处,其目的,并非供人欣赏,而是刺激读者眼目,以广招徕。美术,用于不当之处即为亵渎,将来如何开放,也不会家家用两幅裸体女人,代替传统的门神……”

      针对某些评论家把贩卖“洋货”与“旧货”作品吹上天,极力标榜那些作家是“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的“文化旗手”时,孙犁放言:“今日文坛,有些现象,甚难言矣。至如色情,又如末焉者也,理论家以此等现象为解放思想之征,其实贩卖旧货,古已有之,以为新奇,今天一个突破,明天又一个突破,突破来突破去,还是那些老调重弹……” ,“怕遭公愤,还成帮结伙,自己壮胆,是因为这些作品及其作者甚为虚弱之故……”,“并不是一切外国人,都喜欢中国落后的东西,国内个别文人,出于讨好外国人的愿望,把自己的民族落后、愚蠢、可笑的形象,加以渲染、考证,著书牟利,国人目之为西崽一类……”

      笔者认为,孙犁先生对文化乱像的点评之语,虽已逾数载,今日闻之,尤感振聋发聩。虽先生时年已值晚岁,但文风已 演变为“新孙犁”风格 ,即:目及宏微、扬正抑误、纵横诤言、情注国家、意蕴丰厚……

(二)“活”格:衣食住行用记微

      曾有人问,"你曾赴津拜见孙犁,先生的吃穿住行用是个啥样子?一个享誉中外的名家文宿,应该是以高楼大院,阔绰倜傥的白领 ‘架式’ 存世的吧?”,我回答说:“你们想错了,从我在天津多伦道216号见到的先生原居,与先生近一个小时的谈话,以致老人家离世多年了解到的资料来看,只有 ‘恬淡、布衣’ 四个字能够贴切逼真地留影他的生存格局 ”。他最爱喝棒子面粥,如果再搁点胡萝卜,他以为比人参还有营养。‘缩脖而啜之,确是人生一大享受’ 这句孙犁《吃粥有感》中的文字,曾被弟子韩映山很是不解,他劝羽犁先生说:“不能只认玉米面粥,你可以订点牛奶喝。”

“不行,喝不惯。”

“要不,喝点麦乳精。”

“我不服那个味,还有这个液,那个水,我都不用。”

      从1966年开始,孙犁先后在山西路66号佟楼的一间小南屋,多伦道大杂院等处居住,简陋的居舍,多年失修的破旧,常常使他备受煎熬。1977年8月3日,孙犁在一封写给青年作家的信中写道:“我的房昨天下午顶棚塌了一块,夜间大雨,致通宵未眠。每日来四五人修房,招待烟茶、糖果、西瓜,上房一小时,陪坐两小时,上下午都是如此,实是若事,所以房顶漏雨如瀑布一般,我也觉得没有什么……”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人热衷于买车、换房改“行头” 摆“派儿”,但建国初期即被定为行政十级,后享受部级待遇的孙犁所在的耕堂,主人却很 “另类” :桌布是用旧窗帘做的,旧藤椅上的棉布垫是用旧衣服改的,薄如蝉翼的手绢一直用到生命结束,一块橡皮用到蚕虫大小时仍在 “服役”,一块镇尺是木头材质,肥皂用成了薄片仍舍不得丢弃,毛巾一定要用得透了亮儿;房间没有任何家用电器,不添洗衣机、空调,一把蒲扇度夏日,冬天没有热水器,在暖气片上放一个成满凉水的白搪瓷罐,洗手即用罐中的温热的水;一生不喝酒,少交际,没饭局,无应酬。80大寿时,儿女和学生们千方百计要为他安排庆典,孙犁只答应就吃一碗打卤面;一生只有出席祝贺梁斌长篇小说《红旗谱》出版,和从青岛养病回津全家到饭庄吃饭的两次“外饮”记录;一块严重折裂的旧包袱皮经历50年依旧视为宝物,一双老伴做的套袖戴至生命终结;文革前,力主把《铁木前传》的6000元稿费,用于妻子看病,而坚定地不让单位公款报销,文革中,将积攒的27000元稿费,除留一点儿用于家属诊疗,其余全部交作党费,有诗人好友告诉他,只要花5000元,就能在北京什刹海买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临终前,他嘱托左右把《孙犁文集》八卷本出版所得的一万零几百元稿费分给四个子女,后事不能让公家”出一分钱……;一生有限的几次外出,凡是公务均以尽低标准安排行撵,凡为私事无论如何要乘公共交通;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苏联出访,每逢照相、讲学及各种公务活动,别人往前挤,他总撤到后位或不显眼地方“苟存”;培育多年被称作是荷花淀派传人,先前的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后来的铁凝、贾平凹、贾大山等一生没得与他见过几面,且对学生辈的文学新秀们,始终告以 “不承认有什么荷花淀派,更没有什么首领”,倡导“文人宜散不宜集”文学理念;他还在《天津日报》登出声明,谢绝全国各地的赠阅报纸,认为 “看报读报是个人的事,不能给公家增加负担”……,这就是一个生活中孙犁的“活法儿"与风格,而对于当今热衷跻身准官场和中产阶级的一些作家,不但是一面镜子,更可以说是孙犁以自己一生的“活”像,为社会各界展吐的醒世恒言……

(三)人格:不 “官” 推"名”,“直”面掠笔

      如今,文人做官司空见惯,其实从建国初期,作家弃文从政的也比比皆是,但孙犁不是这样,他对于官位利禄,得奖大紫,放洋出国,荣戴桂冠,甚至什么名列榜首之“誉”,均以淡然视之。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作家协会,都曾多年为他留有“官”位,但他哪也不去,一直在《天津日报》“摆搬文字”,前后经历了十几任总编。他告诉天津市首任文联主席鲁藜说:“我干不了这个!”;1976年以后的好多次,北京文化界、戏剧界领导到了天津,市领导派车接他去礼节性看望爵贵,孙犁都以种种原因推托避开,以至使当时的市委文教书记对他说:“你这个人是当不了官的";对于许多要求采访、并拍摄彩照的中外记者,他都一一托故谢绝,许多俊秀贤达的宴会邀他“罩面”,即使把轿车开到居所门前,他也坚辞不去。1995年4月,一光头大款,几经周折找到他,掏出一沓人民币,要求 “孙老师” 赐一墨宝,欲借名人名气招揽食客,孙犁当即吓之:“本人绝不凭名望卖文求利,更不想以名人自居四处曝光,或奔波于八方聚会,挥毫只为抒胸臆,岂能化作生意经, 你还是另请高名,本人从不卖一个字。”

      众所周知,孙犁一生谨慎,不轻易做出冲动,但并不都是逆来顺受。1946年8月,在一次区党委召开的很隆重的会议上,闻听一管戏剧的小头目提出“泰兆阳(解放区文化作者,新中国后成为著名作家)反对京剧就是反党,性质严重,要打倒他!”,刚回到冀中区工作的孙犁,立马站了起来,趋前扶着冀中军区司令员孙毅将军的椅背大声说:“怎么能说反对唱京戏,就是反党呢,哪能这么联系呢!”刹时使在场的都惊呆了他这一位文弱书生的突然爆发,也使孙犁差点把自己弄到被批判的台上;1954年,由两个“小人物”引发了全国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讨论,眼看着学术问题渐向政治斗争演变,当一学者聊到该问题时,一直慢声细语的孙犁猛一挥手,大声吼道:“《红楼梦》谁也打不到!”;1969年3月,身背 “修正主义作家” 枷锁、亦被“劳改”的孙犁,为前来调查曾在冀中工作过的老同事写了实事求是的 “证材”,被两个造反起家的调查者训斥 “不了解我们的意图,你必须按着我们要求写!”,他们见孙犁沉默,哧拉一声,把孙犁的手从套袖里拽出来并抓破了,孙犁怒吼:“你们武斗,材料我不写了,爱找谁找谁。”,言罢愤步离去;1992年,作家贾平凹要创办《美文》杂志,派人持信赴津向孙犁约稿,出于培养支持青年作家的良愿,孙犁在回信中欲对一些作家不注意语法修辞的现象进行点评,顺手取出案头一张广州赠阅的报纸,写出下列文字:我仍以为,所谓美,在于朴素自然。以文章而论,则当重视真情实感,修辞语法。另有名家,不注意行文规范,以新潮自居,文字已大不通,遑谈美文!例如这样的句子:“未必不会不长得青枝绿叶”,他本意是肯定,但连用三个否定词,就把人绕糊涂了。

  后来,贾平凹把孙犁这封信发表在了《美文》杂志,不久,国内几家刊物做了转载,一下子惹恼了原文作者,很快写出了情绪激动的《智慧之美》和《要么回家要么闭嘴》两文,发表在天津一家晚报,借球王贝利的话喝令孙犁 “要么别说话,要么回家歇着”。此后几年,这位作者还连续发表文章,说孙犁 “迎风流泪,双腿站不住”、“你的风光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不是你的天下了,不服气不行”,使得孙犁在1994年8月至9月,一口气写出了《 “病句” 的纠缠》、《当代文事小记》、《文场亲历记摘抄》、《我和青年作家》、《我与文艺团体》、《我观文学奖》、《反嘲笑》、《作家的文化》八篇文章。

      孙犁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有语言学家对一些青年作家——包括自己在内的病句,进行了批评,并标出作者姓名和篇名,看过以后,大家就记住不再犯了,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例证,同行朋友间互相指责、改错,成为佳话,叶圣陶先生在刊物上还办过 `文章病院', 专挑有毛病的字句。但在今天,既不提作者姓名,也不标病句出处, 偶然指出他的一个病句,便怒火冲天,连续写文章,攻击人家。整整三年了,还未停止,这并不是文学规律发生了变化,而是作家素质和观念,发生了变异……”

      “我没有风光,谈不上过去不过去。我的文学之路,是战争的路,是饥寒交迫,风雨交加,枪林弹雨的路。不是出入大酒店,上下领奖台的短促的路……”

      “回顾一生,巡视周围,仰望浮云,俯视流水,无愧于己心,无怨与他人……”

      “我不明白,为什么指出一个作家一篇散文的一个病句,便是对一代人不友好……”

      “因为文艺和国家民族的前途息息相关。革命一生,不希望共和国有什么不幸。因为我青年时,曾为它做过一些牺牲和奉献……”

      “文坛乃人民之文坛,国家之文坛,非一人一家,一伙人之文坛。为什么不允许别人注视它,这能禁止得住吗?不许人盯着它,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我虽然身体不好,但两条腿,因为青年的锻炼一直很好,不但上下楼如履平地,而且走路健步如飞。眼睛,虽然有人观察过,说是混浊,但视力颇佳,现在还可看5号甚至6号小字,更没有迎风流泪的毛病。尤其使一些人失望的,有专家预测,生命可跨世纪,完全可以再和这些人周旋一段时间……”

(作者王彦博系孙犁先生家乡文联主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44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2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36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6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8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14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0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48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67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多年以前,曾经在书店陆续买过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致小开本的书籍,一位作家一本单册,如王蒙的《桔黄色的梦》、...
    山深闻鹧鸪_lm阅读 565评论 2 3
  • 做为享誉文坛的文学大师,孙犁创造了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奇迹,如诗胜画的荷花淀小说派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从中...
    晚霞一阅读 428评论 0 1
  • 作家孙犁在他的作品集《白洋淀纪事》中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战争年代的妇女形象。一个个栩栩如生,她们是以新的姿态生活着...
    开拓者111阅读 4,958评论 1 7
  • 古人说“诗缘情”、“诗言志”;现在有人说文学是一面“镜子”,反映社会现实,有人说文学是游戏,给人带来娱乐,也有人说...
    c18c2db2b20d阅读 10,864评论 0 1
  • 在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人们通常把作家或艺术家在创作中所展现的这种格调和气度,叫做“风格”。 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
    苏娜一林夕阅读 26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