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国家的发展靠人才,民族的振兴需要人才,抓住了人才就是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尤其是基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认真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厚植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人才成长沃土,在创新人才引进、培养、留用上下足功夫,为基层一线夯实人才支撑,使高素质人才队伍充分赋能基层高质量发展。
下好引进人才的“先手棋”。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力聚才引智,为基层建设注入“源头活水”。靶向发力引才,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在教育医疗、现代产业、乡村振兴等领域搭建好平台载体,打破地域、身份等制约因素,探索顾问指导、兼职服务等方式,做好结合文章,最大程度吸引对口人才,实现“强强联合”共促发展。聚焦发展引才,坚持将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对本地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全面细致调研,着眼于基层急需人才的农业领域和优势产业领域,通过交流会、招聘会、招商会和“家乡行”等系列引才活动,引导人才向产业集聚、向企业流动、向一线倾斜,以产聚才、以才促产,实现产才双向奔赴。拓宽广度引才,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降低人才政策门槛,破除学历、资历、头衔、年龄等限制条件,紧密贴合产业层次和人才整体水平,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让有能力、有情怀的本土人才能够发挥优势反哺家乡。
下好培育人才的“关键棋”。坚持全方位培育好人才,一直是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只有打好培育基础,才能实现用好目的。突出融合育才,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坚持产教结合、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探索一条产、教、研、创、赛“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支持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基地,为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平台保障。立足需求育才,人才要干事,服务需求是导向,要畅通供需信息交流,摸清本地传统产业、新兴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制定培养方向和内容。紧扣特色育才,人才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基层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高层次、高精尖的人才,同样需要扎根乡土的工匠人才。现阶段,要补齐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基层“短板”,需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提升,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育好用好“乡村工匠”,鼓励“新农人”就地取材,大胆创新。
下好留用人才的“制胜棋”。储备人才是手段,用好人才是目的,留住人才是根本,只有真正让人才队伍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才能加倍地释放人才“乘数效应”。注重体制机制留才,基层要实现人才“引用留”的良性循环,不仅要在住房落户、就医就学等配套政策上持续发力,也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要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技高者多得”激励机制,实施岗位增酬计划,企业建立与技能提升相挂钩的薪酬体系,持续改善基层软环境,加大人才留下的意愿。注重搭建平台留才,人才实现个人价值离不开干事创业的舞台,基层要围绕地方产业规划搭平台、建载体,让生产要素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人才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注重情感策略留才,基层留才要从情感出发,善打情感牌,建立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加强职能部门和行业人才的互动,在宜居宜业上做足文章,让人才实现个人价值和精神满足“双丰收”的同时,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