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我们先讲八佾舞,天子祭祀用八佾舞,八佾舞是每排八人,一共八排六十四人,也就是说八佾舞是六十四个人来跳;诸侯祭祀用六佾舞,六佾每排八人,一共六排四十八人;大夫祭祀用四佾舞,每排八人,一共四排三十二人;士祭祀用二佾舞,每排八人,一共两排十六人。
我们再来看,季氏作为鲁国的一个大夫祭祀只能用四佾舞,而他却用了八佾舞,显然是不合礼法的。我们再讲讲“庭”字,这里的庭是指的季氏的家庙。我们之前讲过三桓的由来,鲁桓公有四个儿子,长子继承了诸侯国国君之位,其他的三个儿子就被称为三桓,三桓的后代都被称为三桓。季氏在自己的家庙祭祀鲁桓公,按照礼制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天子,诸侯只能祭祀诸侯,大夫是不可以祭祀诸侯的。鲁桓公是鲁国的诸侯,季氏作为大夫是不可以祭祀的,所以这也是一个越礼的行为。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样的事情不忍心做呢?孔夫子说了这样一句感叹。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的,可是我们理解的是这件事情我忍不下去了。但是《论语》的原文在告诉我们:季氏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不忍心去做呢?后来三桓果然开始联合起兵攻打鲁昭公,鲁昭公被迫出逃到齐国,后来又转至晋国。我们知道后面的故事,再来理解这句话就变得更容易了。如此悖礼的事情都能去做,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儒家文化讲孝悌之道,如果一个人是非常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就不会犯上作乱;如果一个人藐视礼法,做事情是不守规则不守礼节的,必然会犯上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