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丛生,土地贫瘠。如何遏制地里的杂草生长?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
地里要种庄稼,就得精心翻耕,杂草的草籽就会被消减;地里有了庄稼,就得细心呵护,杂草一露头就会被除掉。待庄稼成为地里的主人,杂草能够获取的阳光和营养也有限。如此一来,杂草便不能横生逞威。
人的心灵又何尝不是一片地?如果把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观比作庄稼,那么错误的、非主流的价值观就是杂草。在心灵的地里,庄稼不去主导,杂草就会去主导;庄稼不去扎根,杂草就会疯长。
发现自己当有一周不去读书的时候,脾气就会爆发,心灵成为一片荒芜之地,杂草丛生,占据我的生活,真的越来越发现自己需要靠读书去压制自己的脾气,我想这是我还未曾成熟的标志。
那么面对一群未成年的孩子,我们应怎么办呢?正在读书的孩子们,他们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中,心田上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杂草。作为教师,我们怎么才能去除杂草让孩子的心田不再荒芜。禅师告诉我们:在孩子们心里种上庄稼。我们应该在孩子们心田上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呢?
一、善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中的这两句话孩子们从幼儿园已经熟知,但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他们明白吗?爸爸妈妈是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可是究竟什么是善良?
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他们只会在作文中写下小女孩有多么可怜,但是对于班级中需要帮助的同学他们却擦肩而过;对于每一份职业平等对待,可是依然在见到环卫工人呈现鄙夷;在讲文本中孩子分不清农场中的各种蔬菜时,我们班的学生嘲笑他们没有见过世面;对于特殊家庭中的孩子,其他学生却揭起了伤疤……他们似乎嘴上说着善良,实际上行为却是伪善。
我想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就是在孩子的这块心灵之地种下善良的种子。
二、爱
爱,多么伟大的字眼。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兄弟之间的爱,男女之间的爱。是爱,让我们的距离缩短,是爱,让我们跨越千山万水。
对于孩子来说,教会他们爱与被爱我想这是人生的一节必修课。苏霍姆林斯基说,能用心感觉出别人情绪的,就会变得以善待人。以善意待人的前提,一定要先善待自己,学会关心自己。
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他所有的能力为零。他的世界充满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无助,他必须依靠成年人的照顾才能活下来。父母对孩子物质上的照顾,使孩子作为“物质人”存活下来;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使孩子作为“精神人”开始发育成长。
没有阳光,万物无法生长;没有爱,孩子的精神人格无法发育成长。爱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也是孩子成长的原因。
将爱的种子洒在心灵这片土地上,让孩子的灵魂之花自由绽放。
三、责任
培根曾说:“责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他若早早地播种在孩子的心田里,将会收获一生一世的幸福。”人活在世上,就应该负担起自己所应该担负的责任。尽管有责任会让人厌烦,但不履行职责则让人瞧不起。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我们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学生时代,责任是学习;成人后,责任是工作,承担家庭的重担,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所以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明白责任和担当的意义。让责任担当的种子生长在心里,既能体会到负责任的苦处,也能享受到尽责任的乐处。这样当孩子们慢慢长大,他们就会很骄傲地说出“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手心宝,掌上珠,家长承包了他们的一切,洗衣做饭,父母大包大揽,孩子的责任心正在逐步丧失。但是我们的孩子终要离开父母,进入社会,他要承担社会给予他的责任。所以,我们无论从父母或者教师的角度而言,都应在孩子心里种下责任的种子。
要想让一片土地不生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土地里种上庄稼。同样地,要想让小孩子的心田不生“草莠”,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的心田种上“庄稼”。这些“庄稼”有规则意识、有换位思考、有合作包容、有主动承担、有吃苦耐劳等等,它们必将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