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年隆冬的一个深夜,南京应天府书院的一间书房里,一位23岁的青年正在读书。他面庞消瘦,目光坚毅,衣衫破旧单薄。为了准备科考,他从早到晚专心苦读,困了就用冰水洗脸,驱走睡意;饿了就吃小米粥就咸菜;为了省时间,连睡觉都不脱衣服。这样的苦读持续了4年。1015年春天,青年一举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从九品)。
这个青年就是日后的北宋宰相范仲淹。
范仲淹出身贫寒,2岁丧父,随母亲改嫁,少年时备尝人世艰辛。为了考取功名,他发奋读书,27岁时考中进士。入仕之初,范仲淹做了十多年的地方小官。1028年,在宰相晏殊的推荐下,40岁的范仲淹第一次来到京城,做了秘阁校理,就是皇家藏书馆的低级官员。
身份低微的范仲淹是如何从朝廷百官中崭露头角,走上政治舞台C位的呢?除了出众的才学和正直的人品外,最关键的是他得到了大BOSS宋仁宗的信任。范仲淹做了两件事让仁宗记住了他。
一件事是硬怼当权的刘太后。
刘太后是宋仁宗的养母,自从仁宗12岁登基以来,刘太后一直在幕后把持朝政。等仁宗长大成人了,刘太后也没有交还权力的意思。1029年冬至,刘太后过生日,她命令宋仁宗和百官一起给她叩头庆寿。这个要求不符合皇家礼制,但大臣们都害怕得罪太后,没人敢公开反对。只有范仲淹站出来说:“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这种损害皇帝尊严的事,应当制止。”(原文: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
这还没完,范仲淹又多次上疏,请求太后还政于君。不少人为他的仕途捏了把汗,得罪最有权势的太后,还有好日子过吗?果然,太后找了个借口,把范仲淹贬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做通判。
另一件事是为去世的刘太后说情。
1033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他立即召回被太后贬官、外放的官员,其中就有范仲淹。范仲淹回京后,被任命为右司谏,专职讨论朝政的得失。
宋仁宗罢免了多位高官,全力清除刘太后的残留势力。众大臣为求自保,都避免与太后扯上关系。只有范仲淹例外。在确定太后尊号的问题上,他极力主张维护太后,似乎不怕受到牵连。他说:“太后奉先帝遗旨垂帘听政,扶持和保护了皇帝十多年。建议掩饰太后的小过失,成全她的美德。”(原文:太后受遗先帝,调护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其大德。)宋仁宗听从了他的建议,下令群臣不能议论太后的得失,避免了党派争斗引发更大的内乱。
无论是直谏太后“还政于君”,还是不计前嫌替死去的太后说情,范仲淹的出发点都是国家和君主的利益,将个人的仕途功名置之度外,其胆识和正直令人钦佩。正因如此,范仲淹才赢得了宋仁宗真正的信任。
在现代组织中,向上管理同样也是一项重要能力。上级掌握着战略决策和资源分配大权,在下属的职业生涯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如果下属善于对上级施加影响力,借用上级的资源,就更容易达成组织、部门或个人的目标。
而向上管理的基础是赢得上级的信任。建立信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一次次地证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事事以上级的利益为重,才能逐渐被上级信任。
范仲淹一生能够出将入相,施展才能,关键是获得了大BOSS宋仁宗的信任。而之后他推行“庆历新政”失败,根源也是失去了仁宗的信任和支持。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起兵犯境。北宋前线告急,宋仁宗把范仲淹调去带兵迎战。1043年,由于守边有功,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回到京城后,范仲淹目睹朝廷的内忧外患,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包括减轻赋税、廉洁吏治、加强军队建设、加强法制等十条改革建议。改革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庆历新政”就此启动。
由于变法触动了守旧权贵的利益,不久就遭到激烈对抗。守旧派为了扳倒范仲淹,诬陷他和欧阳修、韩琦、富弼、余靖等人“结党营私”。范仲淹为人光明磊落,不在意朋党的诬告,但宋仁宗对他逐渐产生了猜忌。
1044年夏天,宋仁宗召见范仲淹,问了他两个意味深长的问题:“朝中真的有朋党吗?如何才能禁止朝臣结党呢?”范仲淹回答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古以来,朝廷里都有正邪两派势力,不能禁止,由圣上做出鉴别和判断。如果君子结成朋党做善事,对国家有什么危害呢?”(原文: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未尝不各为一党,不可禁也。在圣鉴辨之耳。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
在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皇帝是最高决策者。任何改革如果失去了皇帝的支持,成功的希望渺茫。宋仁宗最重视对皇权的绝对掌控,最害怕朝臣们结党叛乱。历朝历代,君臣之间的信任关系很脆弱。时年56岁的范仲淹做官近30年,有丰富的官场阅历和从政经验,不会不清楚这些,但他的耿直为自己埋下了政治危机。
在这次面谈中,仁宗如此发问其实是想让范仲淹自证清白,但范仲淹放弃了辩解的机会,相当于不打自招,加深了仁宗的猜忌。1045年初,宋仁宗下诏废弃所有改革措施,实行仅一年多的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被撤去军政要职,调任邠州(今陕西彬县)知州。
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积极争取上级和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注意与组织的步调保持一致。如果得不到各方力量的支持,一个人孤军奋战很难成功。而在此过程中,说服上级,争取上级的支持尤为重要,特别是当上级掌握着最终决策权的时候。
在向上沟通时,下属要准确理解上级的意图,弄清楚他真正关心的问题,明确工作重点,才能有的放矢。在说服上级时,尽量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联系起来,成功的机率才会更高。
虽然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最后黯然收场,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风范千年之后仍被后人传颂。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失去了仁宗的信任后,范仲淹被一贬再贬,余生再也没能回到政治权力中心。皇佑四年(1052年),范仲淹被调往颍州担任知州,未及到任,病逝于徐州,时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仁宗亲书篆额“褒贤之碑”四字。靖康元年二月,被追封魏国公。
北宋文豪苏轼评价范仲淹:“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一代名相王安石称赞他:“一世之师,名节无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