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核心信念
9.1 人格与核心信念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个体的认知倾向、情绪体验和行为模式,与人相处的方式、做人做事的方式,人际关系质量和职业生涯的发展等,无不受到个体性格(即人格)的影响。
9.1.1 什么是人格
普通心理学认为,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可以分为能力和人格两个类别。
能力是指个体完成任务(或是做某个事情)的效率或所能达到的质量水平。
人格是指人和人之间行为方式上面的差异。
“做事”或者“处事”所对应的心理特征就是“能力”,而“做人”和“为人”所对应的心理特征就是“人格”。
人格包含先天生理特征所决定的部分(——气质)和后天环境养成的部分。
不同血型的人性格不同,实际上就是指不同生理特征的人行为风格与方式存在差异,这里实际上讲的是气质。
心理学家黄希庭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包含着受过去的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
(1)人格是才智、情绪、愿望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也是知、情、意和行的复杂组织;
(2)人格是一种个体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风格或行为模式,人和人之间存在人格特征的差异;
(3)人格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并且是遗传和环境(这里主要是人际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
(4)人格中包含着过去经验的影响,也包含对于现在和未来的认知内容,这部分说明了人格与动力的关系。
9.1.2 人格、自我概念与核心信念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或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如何看待自己)是人格结构的内核。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动力)、自我和超我(压力)三个部分。
本我占主导地位的人,往往是任性、随心所欲的,而超我占主导地位的人则有过度的责任感,自我占主导地位的人则是自信的。
罗杰斯的人格结构中,核心概念是自我或自我概念。他用现实我与理想我,他人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我来描述人格结构及其冲突。
如果自我很不和谐,个人的防卫便会崩溃,并导致严重的焦虑和其他形式的情绪困扰。
自我不和谐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不和谐,另一种自我不和谐的情况是个体所获得的评价性经验(他人眼中的自我),与自己的直接经验不一致(我眼中的我)。
在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中,核心信念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认识。
当我们讨论核心信念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讨论人格的内核——自我或自我概念,当我们矫正核心信念的时候,就是在矫正个体的人格。
9.1.3 人格类型与补偿策略
心理学家为了解释人和人之间的行为方式和行为风格的差异,倾向于从人格动力和应对方式的角度加以解释。
卡伦·霍妮认为,很多儿童缺少个人价值感。
成长于焦虑生长环境中的儿童,会很快发展出一种应对具有威胁性的成人的对策。他们为了消除焦虑而形成了神经症的人际交往风格。
霍妮把这些人的人际交往风格分为三种类型:接近人群、反对人群和脱离人群。
(1)接近人群类型的人,靠强调自己的无助感来应对他们的焦虑,他们依赖他人,强制地寻求父母或养育者的喜爱和接受,他们获得的同情使他们暂时免除了焦虑。这些人对被爱和被接受产生了强烈的需要,他们认为只要他们能找到爱,一切都会好起来,他们会不加选择地依附身边的某个人,因为他们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比孤独、无助和被冷落要好。
(2)反对人群类型的人,应对焦虑的方式就是战斗。他们发现攻击性和敌意行为是对付不良家庭环境的最好手段,他们攻击伤害人,以此来对自己的不安全感和不适应感进行补偿。他们会更加熟练地使用这种神经症风格,他们可以比其对手更强,用伤害性的语言痛斥他人。他们认为,所有人从根本上讲都是带有敌意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的反应就是在别人对他们做什么之前,先对别人采取行动。
(3)脱离人群类型的人,他们不是以依赖或敌意的方式交往,而是简单地不理会外部世界。他们对隐私和自我满足有着强烈的渴望。长大后,他们寻求那些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他们回避情感、爱和友谊。他们避免焦虑的方式就是简单地避免参与。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格动力来自对关系的寻求。而依恋关系就是满足个体与他人关系寻求的具体方式。
玛丽·艾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和她的同事研究了婴儿和母亲互动的模式,提出了三种依恋关系模式:
安全型关系、焦虑——矛盾型关系和回避型关系。
在阿德勒看来,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自卑感。
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就越强烈。但也有些人有自卑情结,他们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差太多,以至于产生了一种无助感,不是驱使自己去建立优越感,而是远离挑战。
(追求卓越。远离挑战。)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有着负性核心信念的时候(如感到无能或不可爱),个体会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负性核心信念而发展出补偿策略,不同的补偿策略就意味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行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