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我被坏情绪包围,做出了一些不理智的举动说出了一些让自己后悔的话语。这两天我一直在调整自己,学习了如何拆解情绪,今天我要把它记录下来,以便日后更好地管理自己。
拆解情绪就是说到“正念”这个词。“正念”这个词,原先是一个佛教修行术语,指的是修行者将思维固定在某个对象上,专注的观察它。佛家认为,正念能帮助修行者保持思虑的稳定,形成一种精进、专注的力量。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心理学家把“正念”引入了西方,形成了一套以正念为核心的心理疗法,统称正念疗法。现代的正念疗法强调三个要点:一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觉察;二是专注于当下,也就是当前这一时刻的情况;三是觉察和专注当下的过程中,不做价值判断,也就是不去分辨“好坏”和“对错”。
用正念来拆解情绪大致可以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抽离自我
有句诗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 我们全身心地融合在情绪中,和情绪难解难分,那是谈不上拆解情绪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一旦发现自己产生了某些情绪时,就马上在想象中按一个暂停键,把自己从情绪的漩涡中抽离出来,努力进入正念的状态。这时,我们尝试从一个客观、外部的视角,跟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来观察和体验自己当下的真实情感,不走神,不评价,全然接纳当前状态。
第二步:辨别和标识情绪
在这一步里,我们的目的是搞清楚,究竟是哪种或哪些情绪在当下时刻笼罩了我们。我们将这些情绪一一揪出来,精确地描述它们,给它们下定义,给它们贴标签。
比如,当你感觉心情不好时,不要笼统地说“我感觉不爽”“我感觉很糟”,而是精细和明确地指出自己实际感受到的,究竟是哪一种情绪?可能是焦虑,也许是羞愧,也许惊恐,也许是感觉被人冒犯。有时候,我们的情绪是混合的,那你就要进一步拆分这团混合的东西,找出它的具体成分。比如“绝望”就是一种混合情绪,它大多结合了悲伤和事情永远不会改变的信念。有时候,有些情绪特别强烈,也会掩盖当时的其他情绪。比如:当你被人冒犯了,你觉得你的情绪是愤怒,但实际上,愤怒只是你当时最强烈的情绪,你的情绪很可以还有无助感、挫败感这些成分,你潜意识里会感到因为自己不够强大、不够成功,才引起别人的轻视。
最常见的八种情绪包括恐惧、焦虑、愤怒、愉悦、羞愧、内疚、恶心、兴趣。当然这个列表还是有些粗略,为了精确的辨别和标识情绪,我们平常不妨多练习划分情绪,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建立自己专属的情绪列表。
第三步:刻画情绪流程
在这一步里,我们研究每一种情绪的动态流程,找出它的来龙去脉。主要是搞清楚某种情绪怎么触发的,是什么人或者什么事情触发的;这种情绪又通常会引发什么冲动,导致什么行为;最后再分析一下,这种情绪,从短期来说,对我有帮助吗?从长期来说,对我有什么影响?
以“恐惧”为例,来刻画一下它的流程。恐惧的触发可能是面临某种威胁,比如被 持刀歹徒拦住了;也可能是突然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也可能是面对压力。恐惧会引起一系列身体反应,比如心跳加快,恶心想吐,呼吸不稳等等。体验到恐惧后,人们会有逃跑的冲动,行为上会哭泣、尖叫,或者呆若木鸡。
最后分析一下,恐惧对我们有帮助吗?显然,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帮助的。面对歹徒,逃跑和尖叫可能是有帮助的,让你迅速逃离危险现场,或者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但对于公开演讲、陌生环境这类情况,恐惧可能真的没什么帮助。从长期来讲,人的一生总要面临许多风险和不确定的情况,如果你总是被恐惧所控制,就很难成长。
在经过“抽离自我”“辨别和标识情绪”“刻画情绪流程”这三个步骤之后,就基本上完成了一次情绪拆解。
当然了,在生活中, 我们的很多情绪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解决的。拆解情绪,只是控制情绪的前奏,要彻底改善情绪问题,我们就必须深挖情绪的心理和思维根源。
拆解情绪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能帮助我们找到负面情绪的深层根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它们。
情绪的第一个根源,是不能驾驭欲望。
欲望的厉害之处在于,如果不能马上得到满足,常常会滋生出不良情绪。我们会感到很不爽,感到焦躁、委屈、生气。而这些不良情绪,又会反过来助长欲望,就好比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这就是我们常常纵容欲望,之后又后悔、内疚的原因。
要打破欲望和情绪的关联,我们先要打破对欲望的一个最大的误解,那就是欲望必须得到满足,否则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满足欲望并不能消除欲望,反而会加强欲望。我们越是对欲望屈服,就越会有更强烈的欲望,而抗拒能力则会越来越低。
所以对待某些欲望和随之而来的情绪,我们不妨冷眼旁观,利用正念的方法去体会,去拆解,去分析,但就是不去满足它们。一段时间之后,有的欲望也就没那么强烈了。
第二个根源,思维陷阱
很多情绪问题,其实是思维和观念的问题。人类有一种特殊的能力,那就是不管在任何情境里,都能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观念投射到现实中,给现实抹上某种色调。比如,一个人努力了很久,也没能做成某件事,他就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自己一定不能成功。带着这种观念,他在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时,就自然产生了无奈、无助、悲伤、痛苦等负面情绪。
所以如果想控制好情绪,我们一定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思维倾向和评价体系,避免思维陷阱。有句话叫“智者不惑”就是这个道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成为“智者”可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有些事情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比如,在下某个论断之前,多搜索相关的知识,多了解相关的事实,努力运用逻辑思考,适当寻求他人的观点。这样就能尽量建立起客观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狭隘的观念给自己挖坑。
情绪的第三个根源,痛苦耐受力太低
痛苦耐受力,指的是你能忍受多大的身心痛苦,而不会行为失控。如果一个人的痛苦耐受力很低,那么他在遭受某种痛苦时,反而会倾向于做一些更冒险的事情。有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在赌博时,遭受了较大的损失,很多人反而会加大赌注,或者参与一些风险更高的赌局。
显然为了逃避痛苦而冲动行事的做法,通常会雪上加霜。因为这种时候,我们会变得目光短浅,智商下线,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怎么从眼前的痛苦里脱身”,根本没有余力去考虑冲动的后果。这就又形成了一个怪圈,由于无法忍受某些负面情绪,导致更多的问题行为和负面情绪。
那么要怎么斩断这个怪圈呢?建议我们先慢下来,在面对痛苦时采取一种静观其变的态度,无论此时产生了怎样的情绪,都不采取任何企图逃脱痛苦的行动,练习与负面情绪共处。如果 期间出现 了挫折,就接受挫折,重新开始。但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控制”,不要过分责怪自己,那反而会导致你全盘放弃。
当你习惯了这种忍耐痛苦的练习时,就开始调用你的理性思维,去评估痛苦的价值,思考造成痛苦的真正原因,找出问题所在,看能不能从中找到把问题转化为机会的办法。
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痛苦,我们都可以类似的方法来分析,有些难题可能一时无法解决,但起码我们会朝着更积极更有希望的方向去努力,而不是任凭各种负面情绪吞噬自我。
学会驾驭欲望,看穿思维陷阱,提高痛苦的耐受力,我们就挖出了负面情绪的根源,也提升了控制情绪的能力。
上面的这些资料是我从得到APP中学到的,我会慢慢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学会和情绪共处,学会提升控制情绪的能力,让我的生活更幸福,让我可以有更好的情绪和我的家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