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问题改释成一种积极的资源,再刻意维持。这样就算问题重复发生,也成为一种安全无害的资源,那么“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划重点
1.重构的意思是:改变建构问题的框架。说起来很抽象,但最终表现出来,也许只是给问题换了个名字,比如把“焦虑特质”叫作“追求完美”。
2.我们对问题的几种不同认识,进一步发展成重构技术。具体方法包括:改变语言,把问题看成更高层级的解决方案;打开视角,从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系统看问题,以及从资源的角度,把问题看成一种特别的能力。
上一周的课程,我们进入了后现代心理学的学习。给问题起什么名字,用怎样的视角观察,都会影响问题本身的结构。其实,这个理论不只是一种全新的哲学观,也对实践产生了新的指导。吸收了后现代理念的心理学家开始考虑:既然问题是在我们的认识中被维持的,假如我们改变对问题的看法,客观上,是否就能让有些问题被消解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技术,它叫做对问题的重构,也叫改释。重构和改释,意思都是改变建构问题的框架。
说起来很抽象,但最终表现出来,也许只是给问题换了个名字,比如把“焦虑特质”叫作“追求完美”。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听上去好听了一点儿,本质上换汤不换药吗?但这里的重点在于,建构这件事的框架变了,你会把问题看成一种优点,把当下的关注变成长远的关注,把静态的特质说成动态的追求。
这样,我们眼中的焦虑就是另一种东西,围绕它的动作就会变化,那么焦虑的循环就会被打破,焦虑就可能随着时间自然消解。
接下来,我从改变语言,打开视角,以及挖掘资源,这三个层面详细向你介绍如何对问题进行重构。
改变语言
先说改变语言。你可能还记得,语言决定了我们从哪一个层级理解和解决问题。那么,当我们定义出一个更高层级的问题,原先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也许会变成解决更大问题的“方法”。
我举一个例子:夫妻吵架是常见的婚姻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吵架”这一层。吵架当然让人痛苦,可是我们想深一步,既然是痛苦的事,为什么要重复地做下去呢?因为我们在用它解决更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双方都对这段关系感到失望。放着失望不解决,关系中的问题就会更大。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争吵看成一种解决方式,叫做“强烈地表达需要”。
我给一对夫妻做过家庭咨询。小两口工作都很忙,但是忙的节奏不一样,所以时间经常对不上。这就成了他们吵架的导火索:一方有时间的时候,想跟对方一起看个电影吃个饭,另一方临时又有工作要加班,最后虽然想方设法把工作推掉了。可双方心里都不痛快,都觉得对方不体凉自己。
我告诉他们:你们不是在争吵,而是在表达“自己还想继续过下去”的需要。这句话对他们触动很大。他们意识到,他们相处的时间已经很少了,如果不是争吵让彼此确认对方还需要自己,这段关系可能也就过不下去了。争吵是关系的黏合剂。看到这一点,他们才开始面对更大的问题:我们怎么处理工作节奏的差异?而不是:我们为什么总在吵?
请注意,我说争吵是一种解决方案,但不一定是好的方案。假如两个人就是过不到一起去,这个问题甚至不需要解决,一别两宽也很好。非要用争吵的方式彼此折磨,维持关系,其实也很痛苦。这甚至是一种慢性化机制:过又过不好,分也分不掉。
可是要想到这一层,前提就是当事人能够看到,现在的争吵是用来解决那个更大的“问题”,他们才会思考:这真的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吗?如果我们确实想继续过下去,可不可以用更舒适的方式表达这个需要,而不是每次都要吵到天崩地裂?
生活中遇到很多重复发生的问题,你都可以这样想:它在更高的层级上是用来应对什么问题的?这样一来,你就会在问题身上找出不同的语言建构。比如,父母觉得孩子沉迷手机是问题,但我们学过成瘾的知识,知道更大的问题在于他生活没有意义,找不到乐趣和价值感。那么玩手机就只是一种“代餐”,真正要解决出了某种“豁免权”。它也许对家庭关系有用,但绝不是母亲为了获得好处,故意这么用的。
这种建构如何用来消解问题呢?很简单,既然我们说问题是一种能力,就可以关注这种能力给生活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变化。比如,它可以让妈妈拥有自己的时间,让孩子得到父母双方的照顾,还可以巩固夫妻的感情。这样一想,当事人就会觉得:这样似乎也不是坏事。因为如果对问题的态度从如临大敌转变为接纳,问题本身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考虑,这种能力能不能再加上一点创造力,让它变得更有趣,更安全?我在咨询中很喜欢这种创意:有的青少年会在痛苦时用刀划自己的手腕,他们盯着自己的伤口,给苦闷的情绪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口子。当然,这种行为既疼痛又危险,而我会把它重构为,这是一种用可视化的伤口来调节情绪的能力。如果这个建构被认同了,我就会进一步说服当事人,其实也不需要刀子,只要用红色的圆珠笔,再加一点黑色,就可以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伤口。那么你就不用真的割伤自己,后续的麻烦就小得多。
但我要强调一句,如果你身边的青少年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因为这种行为是有很大风险的。这其实就是前面讲过的悖论干预,通过有意识地维持问题,甚至扩大问题,来达到消除问题的效果。它经常跟重构技术联合使用。
先把问题改释成一种积极的资源,再刻意维持。这样就算问题重复发生,也成为一种安全无害的资源,那么“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好,来做个总结。我们对问题的几种不同认识,进一步发展成重构技术,包括:改变语言,把问题看成更高层级的解决方案;以及打开视角,从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系统看问题,以及从资源的角度,把问题看成一种特别的能力。重构不但可以改变我们的认识,同时,对问题的态度改变了,应对方式也会改变,问题就会在新的循环中逐步消解。
请你用上今天讲的三种方法,试着重构一下你遇到的问题。期待你的留言,也可以把这一讲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下节课,我们来讨论另一种认识问题的方向,叫做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