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课程预告中的“方块字中安身立命”时,一系列的问题涌上心头。什么是方块字呢?方块字怎样能让人安身立命呢?为此,我特意去搜集了材料。
汉字称之为方块字,这是中国几干年来汉字,书写规范的传统结论。是由于人们为了把字写得整齐美观,就在所写的材料画上方格,在方格内写字。
宋代活字印刷术出现后,人们就规则方块模字中造字,特别是近代出现的书写速度较慢的仿宋体、黑体、宋体,字体四棱方正,清晰易认,所以书籍报刊大量使用,以至于使人们依据原有观念上的方格和近代制造出来的方形字,便认为所有汉字都是方块字。汉字从形成到现在,至少已有四干五百年了。三干多年前产生的甲骨文,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起,在以后的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形体又经历了金文、大箓、小箓、隶书,直到档书、行书、草书等演变过程,由繁到简,符号性越来越强。
汉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一是象形例如“山、田、井、火、羊”等字的形体与字所指事物的形象相像;二是指事物,如“末、本、刃”等,字义也与字形密切相关;三是会意,如“休、歪、炎、森”等,字义和字的各个部分组成有关;四是形声,如“洞、桐、铜、筒”等,字表示语音的声旁相同或相近,字义与形旁相关。汉字不直接表示读音,但能准确明了地表达意思。汉字又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可作为艺术品的文字。
书写汉字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也是学习中国画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
原本我以为老师讲的和我所搜集到的资料是一样的,并不对它报以希望。但是课程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从“方块字中安身立命”了解到文本解读观点之一:一诗即全诗,一课即全课,它们都是全息。
对于此观点我的理解为“学习一首古诗或者一篇课文,并不仅仅是学习内容,更重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学习其它的所有古诗、课文。”
为了让我们能够对文本有更深的认识,高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通过网络狂搜了解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等,通过读的方式来感悟词所蕴含的情感。并强调只有教师自身素质过强,设计好教学流程,才可以呈现更完美的课堂。
“方块字中安身立命”带给我们的是对课堂的思考,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好课”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接下来我来说一说自己对“好课”的理解
1、一堂好课,教学程序应该十分顺畅,时间上“收放自如”,教学思路上十分清晰,从导入,到结束,短短的40分钟,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自然顺畅。是有意义的课,学生至少能学到东西,有情感体验,产生学习需求。
2、一堂好课,是一节有效率、有内容的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不必求面面俱到,应实现一课一得
3、一堂好课,应是开放生成性的课,现在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预设,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知识的搬运工,拿到课本直接看教案,照搬过来。但在课堂中随机的、生成的,那才是最精彩的,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内容丰富,师生互动,思维活跃,给人启发。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又跨跨专业的我起初经常会在课堂中卡顿,因为我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那些问题,课前没有预测到,导致自己不能够及时解答。
4、一堂好课是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刚步入教师行业的第一堂公开课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糟糕。比平常的差很多,教学流程不顺畅,知识浮于表面,没有渗透任何有价值的内容。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老师来听课,心理素质不过关,上不成常态课
5、一堂好课应是真实的课、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每节课程结束后,教师都要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
6、一堂好课教师会关注学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不是靠“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而是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总而言之,一堂好课应是教师自己满意,学生喜爱,学生既能学会,又能会学,目标高度达成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