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温第二章——理解“理解”。
教育就是向智者揭示智慧,对愚者掩盖无知。——安布罗斯·比尔斯
当我们回过头看看曾写下的教学设计,会发现自己写下过无数个“理解”,而且主语一定是学生。常言“理解”,却不知何为“理解”,着实可悲。
因为作为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但自己却不能充分“理解”这个目标,或者说,我们常常把“知道”和“理解”混为一谈。但二者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识别、熟悉、领会、掌握、知道、领悟、理解”等,每一项都比前一项更为复杂和完整。理解的含义更为广泛,知道是其子内容。
理解是智力层面的建构,是人脑为了弄懂许多不同的知识片段而进行的抽象活动。如果学生理解了,他们可以通过展示他们知道和能够做到的特定事情来证明自己理解了。
在这里,我想到的并不是某个教学点,反倒是我遇上最喜欢的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的经历,你一定也听过这句话“为什么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些道理是真的懂了吗?有可能,你知道在别人悲伤的时候安慰“事情都会过去的,没什么大不了”,也可能在别人遇到低谷时劝慰“幸福总要跨越这些坎坷才可能到达”,也可能在他们遭受批评、感觉委屈时宽慰“人生漫漫,我们不能活在别人的评价中,要勇敢做自己”,但是,如果这个人,是你自己,你真的能够做到吗?如果不能,那么这些道理你都知道,却绝不能算是理解。好吧,这的确和教学无关,但我却是在遇到这本书时,深刻理解这些所谓的鸡汤和人生哲理,当然,只是书中部分,比如“爱自己”。那是因为有真实的生活经历,很自然地便会以书中所得观照生活,去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我为什么能够说自己理解了,当然就是因为看完那本书后,我生活得更加从容了,这不是靠几句鸡汤说出来的,而是真正在生活中践行的。此为“理解”。
扯远了,再拉回来。
书中说道,一般来讲,理解的目标是利用已有内容生成或揭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利用我们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去发掘事实和方法背后的含义并谨慎地加以运用。理解是通过有效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明智、恰当地整理事实和技巧的能力。因此,将某些事情做对本身不是理解的证据,这也许是偶然或者是机械完成的。理解意味着以正确的方式完成任务,通常反映了人们有能力解释为什么特定技巧、方法或知识主体在特定情境下是合适的或不合适的。
“知道”和“理解”二者的却别能够很好地解答学生在完成课内外阅读时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学习过的能回答满分,不一定是学生理解了,而是学生在经历反复朗读、背诵后机械完成的。当然,倒推回教学设计,我们在书写教学目标时要落笔“理解”一词,就必须想清楚,如何评估学生已经理解,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已经理解。
(今日阅读笔记未完待续,颈椎不适导致头晕,先歇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