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老师:啄木鸟的卓
秦汉文学的发展历程。从屈原宋玉的《楚辞》,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再到汉朝的统一和衰落,再到东汉的繁荣和衰败。秦汉文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汉朝的文学成就。
李斯的作品和东汉时期的大汉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此外,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代文学与儒学变迁,汉代散文和词赋的发展趋势。
我们上一节课讲的《楚辞》这节课讲述秦汉文学的概说。
一,秦汉的历史
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开始,到220年曹丕代汉,建立东汉,标志着汉朝的历史结束。
在这400多年的历史中,秦朝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很大。
例如,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统一文字、法律和度量衡等。这些改革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使国家权力得到有效管理,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和发展。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秦朝和汉朝两个大一统朝代的合称,秦汉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整合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形成了汉族、汉语、汉字、汉服等基础,也决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秦汉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舞台,进行了生动活跃的历史表演,同时推动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突出的进步。
二,秦朝灭亡与汉朝的强盛与衰落
1、政治隐患。秦国灭六国,并没有给予六国残余势力以相应合理处理,采取完全压抑和剥夺的形式,彻底毁灭,而除了秦国故地,东方六国的残余势力依然在地方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充满复国仇恨和欲望,六国并不认同秦国,政治上处于尖锐对立,秦国也不愿意分享一部分政权换取支持认可,双方都没有妥协的欲望,只要秦国统治稍有减弱,六国便趁势而起。
2、另一方面,秦律作为一部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律,不可避免地仍会保留一些过渡性的旧制度残余。
例如:俘虏身份为奴隶;某些犯罪者或有关人员籍没为奴婢;奴婢子女世袭为奴;奴隶可以买卖赏赐;主人刑杀奴隶,奴隶无控告权,官府亦不准受理,坚持控告者有罪;这些规定显然有保护和扩大奴隶制残余的倾向。
3、当时的统治者,尤其是秦始皇后期以及秦二世胡亥,对百姓横征暴敛,苛捐杂税众多,徭役沉重,在这样长期艰苦的生活下,人们开始了反抗,最为典型的就是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也是较有规模的一次起义。
秦朝灭亡的教训
1、任何政策的推行都要考虑人民最大限度的承受能力,都不能以破坏社会生产力为代价。
2、秦统一后,虽然灭亡了六国,但是六国的残余势力并没有完全消灭,还有很多隐藏在民间,而秦的统一时间又太短,还没有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政府的地位,人们没有依附,中央政府强大还不显眼,一旦政府失去控制力,天下大乱的时候,这种残余势力必定会反扑。
3、君主权力的适度制约。秦朝灭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如何对君主权力加以适度限制,以防范君权走向极端而失控,以保证君主政治的正常运行。
4、民本思想的有限回归。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使统治者对民众的力量重新加以认识,促使君主自我调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王朝的长治久安。
汉朝的繁荣 :
1. 文化繁盛 :汉朝是古代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名人如司马迁、刘向、班固等。
2. 科技进步 :汉朝发明了造纸术,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对铁器的冶炼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3. 经济繁荣 :汉朝的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对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中央集权 :汉朝强调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确保了政权的相对稳定。
汉朝的衰落 :
1. 宦官干政 :东汉后期,宦官干政成风,导致政治腐败,疏远了民众和地方豪强。
2. 地方割据 :地方豪强割据现象严重,形成了一系列割据势力,瓦解了中央集权。
3. 黄巾起义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动摇了汉朝的根基,成为了东汉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4. 外患压力:汉朝后期,外族压力不断增加,如匈奴、羌族等的威胁。
公元220年,东汉王朝正式灭亡,中国陷入了三国时期。虽然东汉王朝灭亡,但其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长久地延续了下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辉煌时代。
三,汉王朝的历史变迁与政治制度演变
汉王朝从刘邦称帝到公元前220年,历时400多年,是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朝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和衰微的过程。
西汉初年,由于秦末大乱,经济萧条,百姓穷困,刘邦采取轻税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被称为文景之治。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家经济实力得到恢复和发展。
然而,为了论功行赏,西汉初年仍存在分封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景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所有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四,西汉时期的文学风格与盛世豪情
西汉时期文学的发展。首先,西汉时期实行无为而治,宽容度较高,导致思想活跃,各种学说盛行,尤其是纵横之学。其次,汉初的词赋风格以散体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再次,西汉时期国力大增,社会繁荣,吸引了大量文人加入,形成了文人集团。最后,西汉时期国家统一,政治大一统,要求思想统一,认识统一。
五,汉朝儒学发展及其影响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以及新儒学的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强调天不变,道亦不变,融合了阴阳学说和合法家的思想,建立了天人感应的学说。
汉武帝重用董仲舒,将其思想应用于封建王朝的管理。此外,乐府机构在西汉时期逐渐壮大,收集了民间的乐府诗,成为继诗经之后的又一艺术特色作品。西汉后期,文学以散文和词赋为主,董仲舒的散文典雅纯正,讲究高雅,不冒犯别人。同时,古文经学和复古之风也在这个时期兴起。
六,汉朝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东汉时期文学的发展。首先,这个时期的文学呈现出复古之风,但也有所创新。汉光武帝对外北伐匈奴,使得部分匈奴投降,同时西域30多个国家的依附也变得强盛。
其次,东汉后期,朝政腐败,内乱不断,民不聊生,社会黑暗。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通过评论具体人物抨击朝廷,表现出高尚的节气。最后,这个时期出现了抒情文学,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回归自我。
七,汉代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五言文学在汉朝的发展。首先,汉朝的文学以散文和词赋为主,继承了楚辞的风格。
其次,楚辞传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扩展,成为汉代文学的主要精神,影响了统治阶层。
第三,文人的转变与儒学变迁密切相关,从被宫养的润色红叶娱乐宫廷的重要工具,到后来的雅颂歌功颂德,再到后来的纵横学说。
汉元帝时期,文学风格呈现出既有雅颂歌功颂德的雅颂,又有纵横学说的讽刺和批评。
八,秦汉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汉代文学的发展趋势。首先,汉代文学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由散趋偏化的倾向,如偏偶化现象。
其次,汉代文学在散文和词赋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秦汉时期的文学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散文和词赋这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