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重读了《侯卫东官场笔记》。第一次读,是在14年前了,那时候刚考取研究生,老于推荐的书,读后受益良多。这两天重读,又有很过感触。侯卫东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最偏远的乡镇,益杨县上青林镇,通过一步步奋斗,10年当上了沙州市的市长。在官场,如果没有过硬的关系,能一步步从最基层爬上来,对人的要求很高。他为什么能成事?
第一,勇于任事,身上始终保持一股劲,就是我常说的心力。在其位谋其政,不管在哪个位置,侯卫东都勇于任事,凭着一股倔强的劲头,做成了别人看起来很难做成的事。在上青林,他突破重重阻力,把上青林的路修了起来,通过修路引起了领导的关注;跳票当了副镇长,推进丧葬改革是他的亮点;当了县委书记祝炎的秘书,他口风紧,善应变,结交了很多朋友,成了祝炎最信任的人;担任管委会主任,通过实实在在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几家大型企业,加强管委会的管理,硬是把管委会搞成了岭西省第四;即使祝炎离开益杨,他从管委会主任被扔到科委主任,他依然有干出来点成绩的劲头,最终让沙州市农业试验田落户益杨,破了科委的天荒。侯卫东一步步走出来,都勇于任事,不怕事,能做事,最终做出了成绩。这股劲头,是支撑他成事的核心因素。侯卫东以大学生的身份,考生了县统招的第2名,他去上青林,是被发配的,面临的的环境是很恶劣的,一般人很难走出来。上青林之前也分配过几个大学生,基本上都满腹牢骚,认为没有前途了。做事情也会消极怠工。但是他不服输,身上有一股劲,最喜欢的口头禅就是“人死卵朝天,怕个屌”。经过摸索,他认准,想要走出来,就要修路。修路,前期经过论证,也有人试过,都没有做成,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侯卫东知道,如果没有做出一点成绩,在上青林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他的官场生涯估计在这里就终止了。所以他一定要干成这件事。中间遇到最大的困难,一是资金,二是在没有工资的情况下,协调三个村的人一起干,三是争取领导点头。资金是最大的困难,他自己问母亲借钱,把图纸搞定,然后带着自己的领导高组长,到镇里和镇长书记求情,站在对方的角度,一次次的去讲修路对于7000百姓和镇经济发展的好处。这段经历,是我感触最大的地方。不管任何时候,都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成事的秘诀,首先是要敢做,遇到困难不放弃。侯卫东后来被大家叫侯疯子,身上体现了做事不要命的疯劲。
第二,善于抓主要矛盾。一方为官,两三年能做成一两件大事情,就是能官。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牵牛鼻子。在上青林,他的主要矛盾是让领导知道他,要有一件事情作为突破口,他选择了修路,一件难事,对老百姓好,对政府的财政好,对于领导的政绩也好。他在修路遇到困难时,主要突破口他选择了高志远,沙州市人大主任。他跟高组长,去找沙洲市人大主任高志远。高志远在上青林当过一把手,一直想修路,这个愿望在他离任的时候,没有完成。他们去找高志远,通过高志远影响县和镇领导,这个杠杆用的好,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矛盾。在修路初期,主要矛盾是如何开动起来,动起来后让领导看到,才会支持。他去游说三个村的书记,擒贼先擒王,他先从最想做的独山村秦大江入手。在给祝炎当秘书时,主要矛盾是服务好领导,他察言观色,有想法,不盲从,不做只拎包的秘书,眼勤,手勤,口紧。在管委会当主任时,主要矛盾是把刚刚建立起来的管委会招商引资搞起来,他使出浑身解数,把张木山的机械厂和同学蒋大山朋友的药厂落户管委会。抓主要矛盾,就是管理上的要事第一。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时间,抓要事。要养成一个季度做成一件大事,一年3-4件像样的事,就够了,所以要养成OKR管理季度、月度、周要事的习惯。
三,调查研究做的好,特别是对人性把握的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了解情况最重要的手段。要把工作做好,首先要摸清楚情况。除了摸清楚具体的事,核心的是人,哪些人支持,哪些人反对,哪些人中立。在过程中,要能够识别各方诉求,拉拢一批人,斗争一批人。侯卫东非常擅长把握人心,迅速识别哪些人是朋友,哪些人中立,哪些人是少接触的,该拉拢拉拢,该疏远疏远。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从政和从商不同,从政是斗争的艺术,是零和游戏,蛋糕就那么大,一部份人获益,一定就有一部份人受损。职位就那么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定有一部份人没有得道,就会有矛盾和斗争。从政是斗争的艺术,让朋友多多的,让敌人少少的,这是精髓。从商不同,从商要讲究双赢,你赢我赢他赢,创造更大的蛋糕,大家共赢,这跟从政的底层逻辑有显著不同。侯卫东在处理易中达的事情上,就是这个原则,他是易中岭的堂弟,而易中岭是火烧检察院的犯罪嫌疑人。易中达尽管很有能力,文章写得好,完全可以胜任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但是他坚决把易调到政策研究室。
第四,沉得住气。遇事沉得住气,不浮躁,能冷静处理。每临大事,必有静气。泰山压顶而面无惧色,方是真英雄。静的功夫,需要修炼。侯卫东在这方面显然是高手,遇到紧急事情,他都能从容应对。
勇于任事,善抓主要矛盾,调查研究特别是对人的理解透彻,冷静沉着,这是侯卫东能成事的基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