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六十二(1231)
今天接着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创生的回望与反思。
(三)由单一学科向课程内外整合发展
语文立人,培养的是完整的人。首先,语文主题教学实践中的综合性与整合性也应该辐射其他学科或领域。其实因为现实问题本来是综合的、立体的、紧密联系的,单一的学科知识再有力也不足以面对。其次,现代社会变革加快,职业流动性增加,许多人原有的专业身份被淡化,不存在传统意义上固定不变的对口就业,这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又与现有课程培养人才的模式相矛盾。再次,各科都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而且还有很多领域随时都想挤进小学课程,大家都到基础教育领域“抢地盘”这必然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面对这样的课程,学生真苦,教师真累,教育真难,所有人付出了那么多,但似乎所有的人又都不满意。
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各学科的界线,将各学科都涉及的那部分知识技能进行整合,促进课程由分立走向融合,使学生在综合的课程体系下学习。整合时应充分重视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以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与世界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
当然,分科课程教学内容深入,教学体系完善,配套课程资源完备,有益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系统知识。但整合后的课程,特别是学科之间、课内外整合的课程内容,加强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知识与解决问题、知识与运用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联想、迁移等思维方式。然而,整合不是目的,而是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和累积,加强各学科的联系,增加有效的教学时间,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技能,进而形成自身素养。
学科教学不等于学科教育,但学科教育也不等于学科育人;培养分数不等于培养人才,培养人才不等于培养完整人。主题教学强调“整合”思维。可以说,运用整合穿越以往旧的边界,实现我们各方资源无边界、角色无边界、地点无边界的“无边界多元”的时候,中国基础教育的梦想就实现了。
(四)由教师立场向儿童立场转变
从事语文主题教学的教师,心中时刻要想:我教这门学科,对儿童的未来究竟有什么意义?当这个问题思考清楚了,教师的生涯就有了更高层级的意义,儿童的学习也便赋予了真正的意义。如果教师的眼睛里满眼都是字词、句段、修辞、逻辑,那么学生就是装满知识的器皿。要知道,孔子讲君子不器啊——我们怎么能忘记了这个古训?
其实,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大多教师占据课堂主体的弊端无须再论。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教学的意义及价值的实现者。教师无须再扮演权威的角色,而需要成为课程的引导者与资源的协助者,协助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与自我发现这才是最聪明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需要学生以教学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以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满足学生的切实需要。
上课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教学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教学的设想、教材的整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需要细致策划。其实,教师地位的转变,不在于话多话少,而在于教师由主体地位转向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关键在于“导”。课堂上,教师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适时地、适度地、有针对性地指导,或给予学生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策略和方法。
要知道,教师能做到主导也是一种进步。但去掉一个“主”字,换成一个“引”字看似简单,实则是教师更大的超越。教师必须做到:学生能讲的,不讲;一讲就能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今天教室里走出多少优秀教师,将决定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明天和未来培养出多少聪慧而又高尚的人。决定教育成败的是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