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十五(1114)
但综观相关研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研究者的关注点更多是在于主题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大多数所谓主题教学研究,往往提出诸多开展主题教学的方法、策略、流程等一些实践层面的内容,缺乏对于主题教学内涵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更没有考量主题究竟是什么、与儿童的生命成长有何关系,忽略主题教学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主题教学所关涉到的知识结构和课程结构、主题教学如何与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相融合等。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题教学时往往会显得比较盲目、琐碎,所呈现的主题往往也就是个话题或专题之类,很难形成一个明晰的知识网络结构,最终难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第二,已有研究文献虽然数量不少,但只有少数几篇能够上升到理论高度,对主题教学进行分析、解读和探索。如蒋曦、曾晓洁的《多元智力理论与主题教学》,引入了多元智力理论作为开展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探索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的几种模式。赵中建的《主题教学:合科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把主题教学作为实现新课改热门话题“合科教学”的一种途径进行了分析。而袁顶国在《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中,对于主题教学的内涵等进行了较有深度的探究,后来又在其博士论文《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中进一步将此前的研究成果引向了深入。
第三,在现有的研究中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否定学科教学轻视学科的思想;另一种是学科本位,学科壁垒森严的思想。轻视学科和学科本位都会导致主题教学的肤浅化。无论是多学科,还是跨学科的整合,都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但不囿于学科。磨灭了学科的主题教学,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空洞化、教学目标的无效化,因此教师需要正确理解主题教学的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处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关系,以提升主题教学的教学效果,促进儿童生命的完整成长。
第四,主题教学的特征,是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仍然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甚至课堂的“唯一”,只是分析教师在一堂课中的表现如何或探究教师在主题教学的课堂上要采取怎样的策略,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心理感受、思维发展等缺乏关注,甚至没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