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生物学》课程作业 孙炳源
(指导老师:张淑娟)
1.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详细展示一个知识点,只展示一个,并标明出处,满分为0分)
组块+视觉化”的学习方式。由老师提出。
2. 我之前是怎么想的?(分值为0-10分;以“我”为主语,详细展示:假设我还不知道上述知识点,我是如何理解的;或从字面意思推测其含义)
学之前我认为联想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能,如果在初步接触到一个陌生知识点就能产生一个有趣的联想,那这个知识点就会很容易被记住。我曾经在英语背记过程中遇到过一词很多译的情况,就将这些释义编造成一个连串的故事,结果是很轻易就记住了单词的多个词义,比如“betray”我把它的三个词义:背叛、辜负、泄露,编成了“他泄露了机密,背叛了他最好的朋友,辜负了朋友的好意”,因此这三个意思我至今都没有忘记,记忆犹新。
3. 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分值为0-10分;以“我”为主语,比较第一问和第二问的答案,找出冲突,并化解冲突)
在举例熟悉过这种学习方式后,我认识到“组块+视觉化”与联想有一定的共通性,原理都在于把关联性不强的散碎知识点串联起来,方便记忆,而我之前认识的不足在于没有形象化,其实“组块+视觉化”的方法更优于联想记忆法,它除了找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还需要将这些个别离散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组织成为更大且更有意义的东西并且联想现实让知识点更为生动形象,总之,我在系统学习这种方法之前,对它有一定的认识,但较为片面浅显。
4. 我应该怎样想才对?(以“我”为主语;证明自己联系了日常生活,如解释现象、识别谣言等(0-20分);并证明自己联系了其他知识或水处理情景,“联系”包括但不限于因果、类比、评价、列举等(0-20分))
其实“组块+视觉化”远非一种学习方法,不是应该在我想记住知识点的时候,才去刻意对事物进行组块和视觉化呈现,它是一种对信息处理优化的能力,不止在学习中,也同样适用在日常生活中,人类的记忆保存时间和容量都非常有限,我应该用这样一种方法来克服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把一组可关联的对象当作是一个块而重新看成是一个单位,它的边界有点像是细胞膜,使得内里的那一组对象构成一个独立的单位。
5. 我怎样才能用上它? (以“我”为主语,证明自己在水处理情景中做出了更好的决策(分值0-20分); 对照所学思维模型、学习策略等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型、学习策略等,并提供改进证据(分值0-20分);若能够提出新假说、新规律、新概念、新理念等,分值上浮0-20分)
和我上面对它的理解一样,这种学习方式是可以非常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只要注意观察生活中接触到的无数事物都会有一定的相关性来便于我对他们进行分界,组块,而我一生会有这样的需求。比如我在刚刚接触新的班级,注意观察,会发现有些同学的名字谐音起来会更加方便记忆,有些同学性格上有相似共同的地方,抓住这些特点,这都是有用的关联性,就会非常有利于我在新的班级建立起好的人际关系。当然这是其一,“组块+视觉化”的方式可以内化到我的行为习惯中,将在更多的领域,不同的层面,通过优化我记忆结构的方式使我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