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妈妈告诉孩子有点疼,是对的️✅那有点疼之后说的话是不是讲道理呢,孩子从道理当中感受到的什么呢?理解、支持,还是否定、不被理解、不应该害怕疼?
单纯的看打针这个事儿,其实孩子本身就是害怕的、担心的,咱们也实事求是告诉孩子“有点疼”,那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呢?
是需要正确的道理?还是妈妈的帮助支持理解呢?显然还是需要的是妈妈的帮助、支持和理解。那怎么样做得到呢?
我家孩子小时候我会先给他讲讲,我小时候打针的经历,就是一方面帮助孩子减轻压力,一方面示弱。让他知道我小时候也害怕也担心、也不想去,但最终还是去了,打完针还哭鼻子,大人买了棒棒糖才好的。
然后我问孩子在打针的时候你需要我做什么呢,紧紧抱住你?蒙住眼睛?告诉护士,阿姨轻一点?让孩子选择,让他知道我们愿意陪他,我们会竭尽全力帮助他。如果想哭了,可以搂着大人哭一场,孩子既能感受到理解,也知道自己有退路。
如果一圈儿下来孩子还是不愿意怎么办,他虽然战胜了点害怕,但是还没有战胜自己。要不要硬拉去?
二、 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找找原因了,为什么孩子跟我们的配合度这么低,为什么孩子不相信妈妈?
孩子如果在家庭关系中,感受到更多的自主、关爱、能力、支持,内心笃定妈妈能为我做的都会做,能满足我的都会满足,那么有无法满足的情况,孩子也会配合。
另外在以往的经历中,如果孩子有过讨价还价后,就可以被满足的事件,那么日后他就会觉得任何事情妈妈说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我要磨一磨、闹一闹、吵一吵,结果还是会改变的,那他遇到事情就会磨、吵、闹….
接下来我们说说这个情况下怎么办?咱们的孩子从现在的未来走向最终战胜自己,确实有一段路要走~
如果像这样必须做的打针事件,我会告诉我的孩子:
妈妈知道你还害怕
妈妈知道你现在可能还不想去
妈妈知道妈妈之前的做法让你有些不敢去……..
但是今天真的是需要打
妈妈带着你去
打针过程中发生任何事情,妈妈都在你身边,相信妈妈。
然后带孩子去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任何的情绪,我们都要记住不批评、不指责。
三、如果这个时候,咱们心里装着“迁就孩子”“先哄着去再说”,那么孩子永远感受不到真正的关爱和支持,反而会觉得妈妈不喜欢自己,都是自己不好,自己总给妈妈惹麻烦。为了确认妈妈的爱、确认自己的重要性,他又会不停的触发事情。
这个要回到教育的认知和教育底层思维的问题,你是怎么想这件事情,决定你会怎么做?只有教育认知提升了,教育的底层思维建立了,咱们的教育行为才能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