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不仅是聚敛钱财的高手,他又精通官场之道。当然,这也是康乾时期典型官僚化的特征之一。
和珅一方面依靠乾隆掌握着朝中的大权,同时利用手中的大权拉帮结派,培植亲信,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和珅拉拢亲信军机大臣福长安,福长安是乾隆孝贤皇后的亲侄子。他的父亲傅恒和哥哥福康安都曾经任军机大臣等高官,他本人没有什么本事,唯独对和珅唯命是从,最终成了和珅的帮凶。还有只会吹嘘拍马的山东巡抚伊江阿,他的老师吴省钦和吴省醒兰等都成了和珅的亲信。
他的弟弟和琳,更是几年之内就从一个内阁盐官,升为四川总督。和珅对那些不听从他指挥的正直大臣不择手段地排挤、压制和打击,如大学士松筠,在和珅面前从来不屈服,所以松筠就被发配到边远地区任职。
领班军机大臣阿桂出将入相,德高望重,和珅一直嫉恨他,总想把他扳倒,阿桂根本就不买账。
王杰、董诰也是和珅压制的对象,但这两位大臣学问高深,遇事坚持原则,和珅一时还奈何不了他们。
在《清史稿》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和珅执掌大权愈久,对皇上的心思意图也揣摩得愈透,他就借此来作威作福。凡是不顺从他的人,他就找机会挑拨激怒皇帝,借皇帝的手去整那个人。而向他行贿的,他却尽量帮他打马虎眼,或者故意把事情拖住不办,等皇帝慢慢地消了火气,再大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和珅对付同僚的手段非常高明,而讨好乾隆皇帝更是与众不同,有些事情别人想不到的,做不到的,和珅能想到能做到。例如,和珅常常陪伴在乾隆左右,对皇上照顾、服务也很周到。从当时《朝鲜李朝实录》中可以看到,来华的朝鲜使臣这样的描述:和珅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臣,但每当皇帝咳嗽吐痰的时候,他就马上端个盆子去接。
和珅熟谙官场之道,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始终不露痕迹,总有一些人来弹劾他,而不是平滑的刘墉之辈。敢于仗义执言、敢于弹劾他的而是一些中下级的官吏。
早在乾隆五十一年六月十八日,乾隆《上谕 夏季档》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御史曹锡宝本想先参和和珅的家人刘全,从中打开缺口,供一供和珅。但曹锡宝做事不慎,他将奏折稿子拿给他的老乡吴省钦过目,没想到吴省钦是和珅的老师,也是他的亲戚。吴省钦连夜派人赶赴热河,向和珅告密。和珅知道后,在乾隆跟前吹了风。七月十八日,仅仅隔了一个月,乾隆《秋季档》中就记载了这件事的查办结果:曹锡宝因此事而被革职留用。
曹锡宝在感谢皇上革职留用的奏折中,被迫承认告刘全一事,他对事实不清楚,糊涂冒昧。
曹锡宝、尹壮图等人没有搬动和珅,反而使和珅有所警惕,他决定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以绝后患。他规定,以后所有送给皇上的奏章,都必须同时备一份副本送给军机处,这样谁去皇帝那儿告他的状就不太容易了。他还进一步规定,以后御史这个位置空出时,只能用60岁以上的老臣担任。
和珅用权力几乎把所有通向皇帝的渠道都堵死了,这样和珅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嘉庆元年,乾隆皇帝举行禅位大典,把皇位传给他的第15子嘉亲王永琰,自己当起了太上皇。但是他却没有放弃权力,凡是遇上国家大事,重要人事任免,他都要亲自过问。
乾隆做了四年太上皇。嘉庆皇帝经常请示汇报,实际上是乾隆把持实权。这时候的和珅依然受宠,但是,毕竟形势发生了变化。
(未完待续,感兴趣的读者敬请耐心等待,陆续上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