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从容小主文学院的群里,正在开展一项创意的写作练习,标题就是《邻居来敲门》,有的文友脑洞大开,思绪飞扬,已经写了2到10个故事不等,真是佩服大家编撰故事的能力。
知道自己的短板,思维不够开阔,不会谋篇布局,不会编故事、写故事,可能我就是混迹在小主群里不会写故事的人吧。对小主的小说看得不怎么多,都说长篇小说长篇累牍,也怪小主太能写了,作品之多,数量之大,章节篇幅之庞大繁多,实在不知从何看起,有点望而生畏了,倒是特别喜欢她的散文,以及那些日常的日更文,涓涓细流,透着从容淡雅的心流心境,通过文字能够照见日常的生活与所思所感,虽然说不上百分百看完吧,但也约摸大概八九不离十了。
而我的《散文随笔》集自从10月升级成连载文集之后,得到文友们的厚爱,得到25人关注连载文集,一些碎碎念的家长里短,没有扰到大家的清幽,已经是我的祈福,得到大家的喜爱关注却是让我有些受宠若惊,对部分经常来串门和固定来我家做客的文友深表感谢。
最近脑海里就经常浮现邻居来敲门的画面。
我想如果露是我的邻居来我家做客,她会和我讨论什么呢?
是谈论文学,还是讨论群规,还是谈论读书会的读书选择,抑是议论哪类人员适合到文学院,又或者是讨论文学院的宗旨,再或是讨论年底的颁奖,等等。
感觉需要讲的东西很多很多,可能不是一两夜能说完,所以我们便有了长长的三年之约。
今天在群里为打卡的事争执得面红耳赤的激烈,不知道情绪为何会如此激动了,被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子惹恼了。
这是我俩演的双簧吗?而常常扮演恶人的却是我。
不过今晚没有人缺打卡,又是一个全员打卡完成的挑战。也许这才是终极的目的!
好了,话题扯远了,言归正传。
说到邻居,我们现在这个家住在顶楼,楼上没有邻居,同层两户,隔壁的邻居是母校的一位大学老师,后来才知道我们竟是同一届的毕业生,因为学校当时给我们那一届的学生配的电话卡是一样的。她的爱人去县份下面驻村去了,家里只有一位小公子,比儿子大一两岁,有点顽皮,上小学后就搬去爷爷奶奶住的地方,并在那边上学,很久没有过来住,房子也闲置着没有租出去。
这边交房时是新房,所以大家都不认识,隔壁邻居第一次来我们家时,是她的孩子给我们带了10个鸡蛋,是她们家自己养在楼顶上的鸡下的蛋,生态纯天然,无比珍贵。
当时,邻居家的小朋友来敲门,探头探脑的就来了,然后捧着一篮鸡蛋:“阿姨,这是我妈妈让我给你们送过来,给小姐姐和弟弟的,这是我们家养的鸡下的蛋。”
我连忙说谢谢,并招呼小朋友来接待小哥哥。
然后,邻居那边也开着门,我们就相互照应了一下,也就算是相识了,其实之前她们家搞装修时,我们差不多同步的时间,也去她们家瞧瞧,但是并没有过多实质性的交流。
倒是这十颗鸡蛋,像是一根线打破了两家冰封的状态,来而不往非礼矣!于是我们也给邻居送去了从老家带回来的新鲜蔬菜。礼尚往来,你来我往,大家也就逐渐熟悉起来。
因为孩子年龄相仿,我们又是校友,如今更是邻居,那也真是缘分,我们自然是能够很快就熟络起来,彼此串门儿也就多了起来,孩子有时也能够有了照应,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嘛。
另外一个邻居就是我们楼下的邻居,也算是楼上楼下的,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其实想起了发生疫情期间的一段经历,想起了那位邻居,其实至今我都没有见到过那位男邻居,或者说我见到了也没有认识。
但是他却到我们家敲了两次门,让人有点毛骨悚然、胆颤心惊。
2020年大年初三,在万家欢庆新春的时候,接到单位的返岗通知。于是,先生和孩子也跟着我提前结束假期返回我们居住的城市。大年初四,我们一家四口从200多公里外的老家返回。回到工作岗位后,开始了一场与疫情的马拉松赛跑,没想到大疫反反复复三年。
返岗途中,一路积雪,好在路面上还算干燥,到了单位之后不禁唏嘘感慨。那一年春节假期延长,而我们却在岗位上一路坚持,直到3月底才算告一段落。
当时还在假期,先生还没有上班,就在家带孩子。那时候大家都在居家,我们也在年前才搬进的新家,想到这边是新建小区,入住人员也不算多,所以回来时就住到了新家这边。
疫情期间楼下的邻居来敲了我们家两次门,让我们注意一下,不要发出太大的声响。尤其是第二次敲门,在深夜里来的,听见两个大男人在门口话唠了半天。
随着那敲门声,像是划破了夜空的宁静,先生带着口罩去开门,对方也是带着口罩,还保持了距离,大家都相互警惕并保持着适当的安全距离。毕竟谁也不知道谁也是病毒携带者。
可是那一段时间,孩子只能在家里活动,每次都只能小心翼翼的,在自己家里感觉还要像做贼似的,深怕惊扰了邻居,又来半夜敲门。我感觉那时不怕病毒,反而担心邻居的敲门声。
先生也就常常带着孩子们到顶楼阳台上去玩,尽量少造成对邻居的影响和麻烦。
后来居家解除后,在电梯里偶遇邻居女主人,赶紧抱歉地对她说:家里有俩孩子,很抱歉打扰你们了。
邻居也很通情达理地说:大家都有孩子,能理解。
后来,我们也相处得很融洽,没有再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许,那特殊的时期里平静的生活中有一颗躁动而不安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