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立边界?- 建立边界前,先认识外在是怎样影响内在的?

概念源自佛教唯识学,强调一切认识活动都离不开“识”的作用。六识指六种不同的认知功能,它们分别依赖于相应的感官(根)和感知对象(境)而生起

一、外在影响内在的路径:五感六识的运作机制

五感/五识 ---> 意识(第六识)
      外                    内

1. 感官输入(五感:物理层)
    外部刺激通过五条通道进入:
    视觉(光线/颜色)、听觉(声音)、嗅觉(气味)、味觉(味道)、触觉(压力/温度)
特点原始、无筛选,如摄像头被动记录画面。

2. 初步认知(前五识:信息解码层)
    感官器官将物理信号转化为基础觉知:
    眼识→ 识别形状/颜色(非“苹果”概念)
    耳识→ 接收声波(非“骂声”判断)
    身识→ 感知冷热(非“危险”评估)
特点无分别、不赋予意义,仅传递数据。

3. 心智加工(第六识:意义建构层)
    意识对前五识数据进行深度处理:
    整合:将视觉的红色、触觉的光滑、嗅觉的清香→ 组合为“苹果”整体
    分别:判断声音是“赞美”还是“嘲讽”
    联想:咖啡气味→ 唤醒加班记忆→ 引发焦虑
    情绪化:触觉的疼痛→ 生成“被伤害”的愤怒
关键点外在刺激在此被赋予主观意义,成为内在体验

六识对比

二、外在如何通过六识“入侵”内在?

当缺乏心理边界时,第六意识会无节制放大外部影响
入侵路径案例内在影响
1. 过度解读同事皱眉→ “他讨厌我”自我怀疑、人际焦虑
2. 感官绑架情绪地铁拥挤(身识)→ “窒息感”→ 失控愤怒情绪被外界环境支配
3. 记忆闪回桂花香(鼻识)→ 联想童年创伤→ 抑郁过去伤痛持续侵蚀当下
4. 概念固化“失败”标签(意识)→ 回避新挑战限制自我潜能

三、建立边界的核心:在第六识层设置“过滤器”

健康的心理边界并非屏蔽感官,而是在意识加工层植入理性干预
边界策略原理操作示例
1. 觉察分离区分“事实”与“解读”“他皱眉(事实)≠ 针对我(解读)”
2. 暂停反射阻断感官→情绪的自动化链条触觉疼痛时深呼吸→ 再评估是否安全
3. 重构叙事修改意识赋予事件的意义“失败→ 数据反馈”而非“自我否定”
4. 选择性吸纳主动过滤无效信息忽略嘈杂背景音,专注目标对话

四、关键结论:边界是意识的主动防御系统

五感无法关闭:物理世界输入必然存在(如噪音、他人评价)。
前五识无需防御:它们仅传递中性数据(声波≠恶意)。
第六识才是战场心理边界的本质,是意识对信息的再加工权——

你无法阻止风吹过(感官输入),但可以决定是否打开窗户(意识接纳),以及给风贴上什么标签(意义赋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光法师于上世纪70年代讲解心理学有幸从严永奎师父处学习到相关课题将重点内容聊记于此以探究佛法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
    承谦阅读 4,125评论 0 2
  • 参加了一土小区的一个认识自己的线上活动,忽然很想写写这个话题。“你从哪里来”“你是谁?”“要到哪里去?”“认识你自...
    金刚月季阅读 3,477评论 0 0
  • 开头,是一个真实而残暴的故事: 三个混账攻击了菲恩--一个柔弱的小姑娘。他们抽打甚至撕咬着她,不停地折磨着她的身体...
    豆官阅读 3,911评论 0 1
  • 那么什么是七识?很多人听到这个概念一定会觉得很陌生。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所谓的五感。所谓的五感指的是我们的五种感官,...
    童教脑潜能阅读 2,607评论 0 0
  • (作者:法藏法师) 三、天台圆教止观之观境 如前所述,教理—尤其是圆教之理—的预先理解,固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佛法...
    妙志阅读 5,48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