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启《第四章 增强归属感和联系感的策略》的阅读。
这一章的章节引领里说:人类有一种基本的 心理需要,试图以多种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以强化他们在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人们努力建立相互联系,互相支持,建立共同感。这些情感上的 联结培育比你高保持凝聚力和满足感,而且人们正是通过这种联系了解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凝聚力不是小组活动自然的或者必然发生的结果。凝聚力的发展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和运用社会相互作用技能支持小组种的每个成员。
关于增强学生联系感的建议,作者给了以下十条建议:
1、帮助学生学会移情性倾听技能。只有倾听并接纳他人的情感,才能期望自己的情感为他人所倾听和理解。
2、帮助学生学会以不攻击或伤害他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每个人都必须担当自己感情的行使权,并以不评判他人的方式进项表达。
3、花时间系统地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对于他人的接纳和支持。在学习接纳和人际支持方面,学生需要帮助。
4、帮助学生学习和练习解决冲突的技能。学生经常不自己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而是寻求教师来“解决”他们的冲突。不能期望学生未经先决技能训练,就能解决冲突。
5、尝试在课堂上发展小组目标和相互依赖。合作学习活动能够通过帮助学生人并努力达成共同目标而支持内在动机。
6、培养要为实现班级和小组目标做出贡献的个人责任感。当学生认识到他们的成绩和贡献对于班上他人的成功很重要的时候,动机得到增强。
7、避免学生因他人的行为而受到处罚。尽管小组目标是建立在籍籍的互相依赖的关系,但也不应该使学生因他人的行为而受罚。
8、避免强迫学生为有限的奖赏竞争。强迫竞争会导致分离和疏远,会削弱内在动机的基础。
9、肯定课堂上情感目标的重要性。情感目标支持的内在动机不应该被忽视。
10、运用反馈程序评价和讨论班级的人际氛围和班级个性。当学生有机会评价在满足自己的学业需要和人际需要方面自己做得怎么样时,他们的内在动机得到增强。
之后作者又分别列举了一些实用的策略,如:合作的两难问题、测量动机氛围、感谢网、头脑风暴、螺母与螺栓、随机分组等二十条策略。如此有建议有可操作的策略,让我们有法可依。
就像这本书的封底所言:无需利诱,不要惩罚,150种有效策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运用50种研究基础的建议和100种经过教师验证的教学策略,你可以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在满足感,这些活动和建议,来自坚实的研究发现和许多有能力、有经验教师的宝贵心得,因此有效而实用。
这本书我们读起来不太容易,是外国人跟咱们的思维不太一样,讲举隅法的时候,说得有些发杂,其实就是咱们老祖宗说的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