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地图》(P56-P74)
文章编号:20221109——55
作者信息:222943号吴雪燕
字数()
正文
非常认真地阅读了书中水心的阅读史以及两位老师细致的点评。在阅读的时候我便跟着水心的脚步,努力回顾自己的阅读史。竟是十分模糊的,也是因为的确贫瘠吧。
我是一个乡下丫头,父母祖辈皆是大字不识多少的农民。由于经济和所处环境,从小接触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课本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不知怎么的,我倒是愿意并且喜欢阅读的。小学整个时期,很少能接触到课本以外的其他书籍。学校是村小,但是依稀老师从县城新华书店买来几份小学生阅读月刊和《优秀作文选》一类的书,我便仗着自己语文学得还不错,壮着胆子问老师借了来,读了好多遍。再就是从邻居家比我大的哥哥姐姐那儿借来的已经翻阅得有些破旧的小人书,数量也极有限。
初中便到镇上唯一的中学寄宿。中学接触的书仍然不多,《知音》倒是读了几本,还有现在想来应是盗版的民间故事。约摸是初二初三的时候,在镇上叔叔家住过一段时间,无意中发现他家里有《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两本书。《水浒传》因为那时对108将,对那些江湖绿林不太感兴趣,因此没有读完。《三国演义》倒是觉得有趣,只是学习也日渐紧张,便也只是当作故事那样读了一遍。
高中时候,学校应是有图书馆的,但是不常开放,似乎也去借过书,也记不清了。倒是有走读的女同学常常会带一些琼瑶的小说,还有那时候流行的一些校园爱情小说诸如《那小子真帅》《麻雀要革命》一类。也读《读者》《意林》《故事会》这样的杂志。
等到2002年走进大学后,学校的图书馆真正打开了我阅读的大门。也许是因为在生命的前十几年都没有得到太多阅读的满足。所以。进入大学后便喜欢在图书馆里,尤其是一楼,因为那里基本上是文学类书籍。《红楼梦》《活着》《平凡的世界》《骆驼祥子》《巴黎圣母院》《简爱》《飘》……许多的中外名著;金庸、古龙、梁羽生等的武侠小说;当时流行的《萌芽》杂志,安意如、七堇年、郭敬明那些流行的青春小说也读了不少。反倒是专业一类读得不多,只限于《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爱弥儿》《大教学论》这一类的规定书籍。
后来,考研继续进修课程组教学论,除了《课程与教学论》《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这些与课程相关的书籍,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系列相关书籍,以及导师推荐的《人论》《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理想国》《不跪着教书》等,以及最初的哲学入门书籍《苏菲的世界》《诗化哲学》这一类。
工作以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并不是那么一回事,自己也不会运用理论,加上参加区里的各种学习班、研习坊、名师工作室等,开启了语文教学方面的阅读《课文细读》《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名作细读》《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我怎样教语文》《群文阅读起步走》《静悄悄的革命》《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因为同时是班主任,所以也读过《做最好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漫谈》《一线带班》《一线表扬学》《第56号教室的奇迹》。在工作中觉察到自己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缺失,读一些较为易懂的《蒙曼品最美唐诗》《唐诗素描》《宋词素描》等,此外也读一些感兴趣的文学作品,人物传记。民国大先生系列,《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林肯传》《俗世奇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追风筝的人》《群山回唱》《灿烂千阳》《月亮与六便士》《西游记》《浮生六记》《舍得,舍不得》。有时也通过平台听一些感兴趣的书《非暴力沟通》《蒋勋说《红楼梦》》《认识如何学习的》《孩子的品格》《杜甫传》《苏东坡传》等等,但是过耳的书总也没有纸质书读来有感觉,似乎听过也就忘了。
陪着学生也读了一些儿童文学《长袜子皮皮》《小木偶奇遇记》《根鸟》《草房子》《呼兰河传》《窗边的小豆豆》《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夏洛的网》等。这两年多自己有孩子后更多地读了绘本。
但不知是因为自己读得不够认真,认知水平有限,内化不够,还是因为青少年时期的底子不好,总是觉得读完后没有留下多少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