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是什么?(作答要求:选一个自己的反复出现的学习问题,如拖延症、不会提问、不会批判性思考等,详细展示“
在积极心理学中,心流状态(俗称心流区域)是一种心理操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从事一项活动的人完全沉浸在精力充沛,全神贯注和乐于享受的过程中活动。从本质上讲,心流的特征是对某项工作的完全吸收,并因此而丧失其时空感。简单来说,心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当你在极度专注时,完全沈浸其中,效率和创造力提高,让你忘记时间、忘记饥饿、甚至忘记所有不相干的身体讯号。但坦白来讲,即使进行了相关的知识学习,好像在日常学习中也比较难以践行这样的概念,效果不佳,本身的拖延症比较严重,这就必然导致学习效率和最后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预期落差。
(2)针对我的上述学习问题,基于课程知识,我形成了什么原则?(作答要求:基于课程知识,找到自己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形成应对原则;脱离课程知识分析原因,意味着缺少理论支撑)
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拖延症的加重,本质原因我认为是在学习中很少长时间处于心流状态,并没有对自己的课程学习完全吸收,并因此而丧失其时空感,降低了效率和创造力,那么此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形成心流原则。消除所有外部干扰,为了达到流动状态,我必须消除所有外部干扰。每次我分散注意力,我就会被带离心流状态更远。只有当我能全神贯注至少 10-15 分钟时,我才能进入心流状态。因此,将手机放在一边并禁用所有警报和通知(因为这是当今最大的干扰源),关闭所有社交媒体和电子邮件,从工作区中删除所有不必要的文件和对象,并最好转到安静的环境。这将保护我免受干扰,并让我进入超专注状态,这是达到心流状态的最重要元素。事实上,每当我分心时,平均需要 25 分钟才能让我重新全神贯注于手头的任务。这是因为一种叫做“注意力残留”的东西,这意味着我的一些注意力仍然留在我正在处理的上一个任务或分心的事情上;消除内部干扰,除了消除外在的干扰之外,如果你想达到心流状态,你还需要消除内在的干扰。每当你感到压力或有太多想法时,就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任务上——因此不可能达到心流状态。所以我打算按照自身实际来制定原则,在后续的报告里见证自己的实践和进步,进行一一的检验!
(3)我是怎样检验上述原则的?(作答要求:展示自己检验原则的具体过程,要求有时间、地点和具体的原则,说清楚自己之前的做法和优化后的做法,并说清楚原则检验结果等)
时间:4.7
地点:笃学楼A504
具体的原则:当即将分离出心流状态时,进行手头工作的更换,去室外吹吹风,而不是去看手机
之前的做法:当即将分离出心流状态时,会不自觉拿起手机进行短视频的刷屏
之后的做法:当时准备在刑法的学习里进行原则的检验,复习犯罪构成时,理论与实践包括其中蕴含的逻辑都十分困难和繁杂,在我进行一个小时后的学习后,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不如刚开始那般集中,已经有要跳脱出心流状态的征兆,于是我现在草纸上画了几个“正”字,告诉自己不要拿起手机,接着我把手机放在书包里,自己独自一人去六楼天台吹了大概20分钟的晚风,感觉自己又能真正掌控住自己的注意力了,回到教室开始进一步的学习,让自己重新进入心流状态,很快很快就学习完成犯罪构成这一部分的知识,前后对比由此可见,当即将跳脱出心流状态时,这样的原则行之有效!
(4)如果原则有效,我还想怎样用上它?如果原则无效,我该做出怎样修订?(作答要求:如果原则有效,要说出下次原则应用的时间、地点和方法;如果原则无效,说出修订后的原则及检验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原则是有效的,准备在明晚的民法复习里进行应用,地点还在笃学A604,方法准备进行更新,如果在即将跳脱出心流状态,使用手机听歌会不会更好呢?
本文是【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课程作业,作业类型是“原则形成报告”,指导教师为张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