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爱“热情似火”,但我们给的爱,真的是孩子需要的那种爱吗?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有什么样的表现,他们做了什么?” 还是,仅仅是因为他们只是他们自己。
前者是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者达到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做了什么,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地给予我他们爱。
作为天地间的生灵,我们和动物都有舐犊之情一样,我们生来就爱自己的孩子。只不过,我们不仅要明白自己天生就拥有这份与生俱来的无条件的爱,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也收到同样的信息:我爱你,是因为你是你。
无条件地爱孩子将会产生积极结果,孩子需要知道自己就是自己而被爱,他们会从根本上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即使有时会把事情搞糟或达不到目标。这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会让孩子更加自由地接受和帮助其他人。
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品。不过家长经常会误入歧途,将自己对孩子的认可附带上条件。所以我们慢慢忘记了自己天生就有的那份最好的营养品:无条件的爱;反而将它与各种条件加工在一起,形成了合成品;有条件的爱,或许这样对家长来说更容易达到自己想要的眼前目标;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损失了此生中最深厚的滋养。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为了你,省吃俭用,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等将来有出息了好好孝顺我”,“你再怎么怎么,妈妈就不要你了!”这些看似平常的话将刺伤孩子的心,也许父母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但孩子感受到的却是恐惧、压力与爱的自私,他们感到累,甚至想逃避,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形成代沟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家长的爱取决于孩子的行为时会产生哪些结果?作为这种“爱”的接受方,孩子会唾弃自己不受珍视的那部分,最终他们会认定自己只有以某种特定方式表现(思考、感觉)时才是有价值的。
爱尔兰健康署曾发表一篇世界范围内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文章,其中列举了儿童养育的十大“情感虐待”,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有条件养育,即对孩子关心的程度以其行为或表现为条件。第一位的是”对孩子不断指责、挖苦、敌意或责怪。”
如果被问,大多数家长都会坚称自己当然会无条件的爱孩子,有些家长会说,之所以惩罚孩子,正是因为他们爱孩子。
在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么信息,而非我们认为我们在传递什么信息。研究表明,我们得到的支持和爱越有条件,自我价值感的认知就会越低。如果孩子得到的爱是被附加条件的,那么他们在接受自己时也会附带条件。
相反,感觉自己被家长、甚至老师无条件认可的孩子会倾向于对自己感觉更好。
为什么我们会对孩子表达“有条件的爱”,为什么这样的方式如此盛行。换句话说,到底是什么在阻碍我们当中许多人成为更好的家长?
1. 所见、所闻
很多家长,当听到自己对孩子说出的话竟与自己的父母曾对自己说过的话,包括说话的语气一摸一样时,有没有被自己吓一跳呢?这就是我们为何会用传统方式对待孩子的最明显解释。我们从养育自己的人身上学会了如何养育孩子。我们越是没有意识到这个学习的过程,就越容易重复这种养育模式的老路,从不质疑他是否有道理。我们在这里学习到的,去在生活里实践,有时候是需要付出努力和需要勇气的。否则,我们只会按照一个我们并未参与撰写的剧本来念台词“你再不按时回家,这个家就不要你了。”当面对,你们为什么这样对待孩子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有能力提供一个理由,而不是嘟囔一声:“我就是这么被养大的”。我们很多的家长,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没有体会过“无条件的爱”,所以只有我们先体会无条件的爱自己,我们才能把这份爱传递给孩子。
2.所相信的
本质上来说,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总是吃惊地看到那么多家长并没有支持孩子,除非他们漂亮可爱,表现很乖。这些都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念:孩子本身并无价值,只有符合成年人的标准才有价值。我们倾向于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因为我们害怕他们会利用我们的爱来犯上作乱。我们不信任他们,就会费尽心思地去控制他们。
3.所感
我们的父母教会了我们如何养育,为我们提供如何于孩子说话和相处的范例,然而我们在原生家庭的经历影响着我们,因而影响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妈妈和爸爸。你的成长经历也影响了你对孩子做什么,也决定了你对他们不做什么,它关系着什么会令你生气,什么会令你悲伤,以及你如何表达这些感受。通常来讲,如果你没有经历过无条件的爱,你很难给予无条件的爱。当你在儿时的基本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这些需求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你会继续试图满足这些需求。其手段通常是间接的、迂回的。你竭尽全力地专注于自我,以证明你是聪明的家长。而那些需要你关注的孩子,会发现你在情感上的心不在焉,因为你正忙着找回你自己缺失的。习惯于将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人,会更容易认为孩子不良表现是故意的。孩子也会有此感觉到他们的任务就是让家长高兴、让家长放心、让家长感到称职
4.所惧
没有人愿意当坏家长,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他们安全、幸福地生活。而当事情并没有按计划发展时,我也会感觉无助、迷茫、受挫、会自我怀疑。以下几点,是我们经常会陷入的境地
1)对“不胜任”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导致家长屈服于孩子的所有要求。
2)害怕自己无能为力。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十分脆弱,完全依赖他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有些人会惧怕其单薄的成人“面具”一旦遭到破坏,时间就会倒流,他们就会回归到无能为力的感觉。为了应付这种恐惧感,他们假装自己是坚不可摧的成人,因为失控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他们需要相信自己永远在控制局面。有些家长的生活专注于满足自己表现强势的需要,我们的恐惧通常会导致我们对孩子决不让步。
3)害怕被评价
有些家长生活在这样一种恐惧之中:他们不仅担心朋友和亲戚会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就连不知名且无处不在的陌生人他们也害怕。想象我们对孩子做的动手事,是出于我们对人如何看待我们的焦虑。当一个阿姨把一个玩具给打孩子的手里,我们会大声对孩子说:“你能说谢谢吗?”表面上这句话是对孩子说的,即使孩子还很小不会说话,而我们真正的用意是通过孩子向那个成年人说话,让对方明白我们懂礼貌,也知道如何正确教养孩子。
4)害怕孩子娇生惯养有些家长孩子对孩子表达无条件的爱,孩子就会娇生惯养,无法无天。无条件的爱孩子不等于没有规则。有些人深怕这会惯坏孩子,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孩子接受再多正确且无条件的爱也无妨。真正无条件的爱绝不致于惯坏孩子,因为父母给再多也不为过。在采取任何有效的训练与管教之前,孩子的爱先要被填满。一个充满爱的孩子对父母的指导会有回应,而不会怨恨。
相反我们在对孩子表达无条件的爱时,我们要帮助孩子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们如何无条件地爱孩子
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引导之光,它可以照亮黑暗,并使父母知道自己的情况与如何教养儿女。没有这种爱,教养儿女是令人为难与困惑的工作。满足儿女对与爱的需要,如果儿女觉得自己真的被父母所爱,那么在他们生命的各个阶段都会对父母的指导比较有反应。
在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个“情绪的箱子”等着被爱填满。当一个孩子真正感觉到被爱,他才会正常地成长。但是,当爱箱空了的时候,这孩子就会有问题行为。孩子们的多半问题行为是由于空箱子的渴求所激发的。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感受爱的特有方式,基本上小孩子如同所有成人一样,会使用五种方法来传达和感受爱。这些方法有:身体的接触、肯定的言语、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及服务的行动。这些方式,我们称之为“爱的语言”。每个孩子的主要“爱的语言”可能不一样,稍后我们也会教大家如何去辨别自己孩子主要“爱的语言”。
现在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五种“爱的语言”代表了什么意思。
身体的接触
近年来,许多研究得到相同的结论:常被人拥抱和亲吻的婴儿,比那些被人长期甩在一边且无人碰触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身体的接触是最有力量的爱语之一,它似乎在大声地城着:“我爱你!”碰触孩子的重要性可不是近代的观念。因为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人触摸,而且聪明的父母都了解触摸孩子的重要性。他们也发现让孩子接受其他重要成人的温柔触摸很重要,例如:祖父母、老师与宗教领袖的触摸。没错,那些需要身体的接触为主要爱语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抚触,所有的孩子也都需要成人的拥抱与抚摸,才会感受到“我爱你”的事实。
肯定的言语
就传达爱来说,话语是很有力量的。亲切和挚爱的话赞美和鼓励的话,以及所有能给予正面引导的话都是在说“我在乎你。”这种话如同柔和、温暖的雨水落在灵魂的心田里,能够滋养孩子内在的价值与安全感。即使这些话说得很快,它们也不会很快就被遗忘。一个孩子可能因为一些肯定的话而终生受益。
相反地,因为短暂的失败而发出的尖锐话语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孩子们认为我们深信自己所说的一切。
对于主要“爱语”是肯定的言语的孩子,再也没有比听到父母或大人在口头上的肯定、赞美和鼓励的话更能使孩子们感受到爱了。
精心的时刻
精心的时刻的焦点是在注意力上。它的意思是给予孩子全心的关注。它传达的信息是:“你很重要,我喜欢跟你一起。”这让孩子觉得他自己对父母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孩子会觉得真正地被爱,因为他完全活的父母的”注意力“,单独拥有父母。
当一个孩子的爱箱耗尽,而”注意力“是唯一能填满这个爱箱时,孩子会不折手段地想办法得到他所要的。事实上,很多孩子不合时宜的行为,就是要得到父母的关注。
当一个孩子渐渐长大时,要给他精心的时刻就变得比较困难了,因为父母必须做到真正的牺牲。给孩子身体的接触和肯定的言词比给他精心的时刻来得容易。我们很少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我们需要和想做的每一件事情,而要给孩子精心的时刻即代表我们要放弃一些具有优先性的事情。
接受礼物
给予及接受礼物时表示爱的有力方式。给予礼物,效果常常会延续到好几年以后。最有意义的礼物会变成爱的象征。
当你送礼物给孩子的时候,心中要有一把尺子一一礼物应该真的是爱的表达。如果它们是服务的报酬或是贿赂,就其本质而言就不该称为礼物。这样,为孩子的益处且当作爱的表示而选购的礼物,才能按着它的本质被孩子所享有。你要明智地选购孩子真正需要的礼物。请记得,不是所有礼物都要在商店里买。当你沿着一条弯路走或经过一处停车场时,也可能找到一件特别的礼物:野花、奇石、甚至木头。若用一种有创意的方式包装或呈现,都可以成为礼物。礼物也可以利用家庭用品来制作。年幼的孩子还没有金钱的概念,礼物是做的或买的,对他一点都不重要。如果这个礼物能刺激他们的创造力,就很有意义,且能使你与孩子在爱中紧紧相系。
服务的行动
如果服务是孩子的主要爱语,那么服务行动就最能表达你的爱。当孩子请你修一辆脚踏车或缝一件洋娃娃的衣服时,他们不只是要求做一件事,而是渴望得到充满感情的爱。当父母辨识和回应这些请求并用充满关爱和正面的态度给予协助时,孩子会带着充满爱的感受离开。
那我们如何知道孩子的“爱语”
1.观察孩子如何向你表达爱。
幼小的孩子特别适用,他向你所表达的爱之语,可能就是他最希望你向他表达的爱之语。如果5岁到8岁的孩子常对你说感谢的话,例如:“妈妈,我很喜欢这顿晚餐”、“爸爸谢谢你帮助我做家庭作业”、“妈妈,我爱你”或“爸爸,祝你今天愉快”,你可以当然地猜想到他的主要爱之语是肯定的言词。
2.观察孩子如何向别人表达爱
如果一个15岁的孩子,总是要带礼物送给老师,这或许表示他的主要爱语是接受礼物。然而务必小心的是你不要建议他送礼物给老师,否则孩子只是单纯地跟从你的引导,而这礼物既非爱的表示亦非他主要爱语的线索。主要爱语是接受礼物的孩子,会从礼物得到极大的快乐,也希望别人分享他的快乐。他认为别人也能感受到他收到礼物的感觉。
3.听听孩子最常要求什么
如果孩子常要求你跟他玩游戏,一起散步,或坐下来起阅读一个故事,他就是在要求精心的时刻。如果他的要求似乎都符合这种模式,他就是在要求感情上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全心的关注。
4.注意孩子最常抱怨什么
如果他热怨:“你从来都没把时间给我”、“你总是要工作”、我们从来不曾一起去公园”,他透露的就是需要你的关注。在这些抱怨中,他很显然是在要求精心的时刻。
我们从这些轨迹中去找到孩子需要怎样的爱,每个孩子都需要无条件的爱来使得他们爱箱满溢,然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管教。
所以亲爱的父母,第一优先的事,便是先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然后再管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