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课堂里”这个标题很吸引人,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度过,什么才叫“活在课堂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这次阅读之旅。
学生是棵苗,教师是点光,师者如光,虽微致远。我们一直都认同:教师最大的作用是在课堂上教天地人事,是帮助学生觉醒来拥有向阳而生的力量。我们都看到了课堂上教师助力了学生的成长,但教师个人生命的成长不也在这个课堂中吗?
正如书中提到,“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交汇、情感碰撞的地方。每一个45分钟的课堂时段,都是一次生命的对话和体验。“课堂的样子,就是教师的样子”,所以我们要对课堂持一种敬畏之心,要珍视每一节课,每一节课都应该是精雕细琢。
活在课堂里,活的是状态,生命状态。教育的对象是人,我们可以逼迫学生的身体,但是没有办法逼迫他的脑子。所以,课堂的第一要务是激活学生的生命状态,就是激活学生的内在素养。怎么激活?怎么见成效?不是教,是引领,是示范,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自己的课堂生命状态会投影到学生的课堂生命状态,如真诚欣赏的眼光,思维情感的参与等等,只要我们用心倾注在课堂上,学生在如今的课堂中能感受的到,在未来的课堂中也替换不掉。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特别关注了李政涛教授对于好课的标准的阐述:实、长、清、细、深、融六个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六个字不仅概括了好课的特点,也为我们教师提供了设计优质课堂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其中的“融”,让我想到了当下教育中的跨学科融合和五育融合的趋势。这不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对我们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提升的要求。
此外,《活在课堂里》还提到了许多关于课堂教学的细节问题。比如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问题虽然看似琐碎,但却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当我们真正关注并处理好这些细节问题时,才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这次阅读《活在课堂里》,我不仅收获了许多关于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和更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和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合作;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只有把课堂当作教师自我成长的舞台,才真正算得上“活在课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