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李政涛《活在课堂里》第三辑“传统的课堂”内容,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对传统课堂的利弊,深感作为老师的我们要立足于现实课堂,从传统课堂中汲取珍宝,创造未来的新传统课堂。
一、不把传统当垃圾
传统既是历史,人人都一直活在自以为沉寂的历史中,从未能割裂与往昔的丝丝连续。教育有传统,课堂也有传统。
1、打破对传统的偏见或成见
很多人在几乎对传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预先把传统“垃圾化”了。如果不打破,不改变这些城建传统的价值和意义注定会被淹没。
2、理解课堂传统对自身成长的价值
课堂传统也是教师课堂生活中的空气、面包和水,它们滋养着我们,我们也天天浸泡在其中……
3、学会把握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传统
传统有优秀和糟粕之分传统有国别之分传统有大小之分
4、学会融会贯通不同的课堂传统
所有的融会贯通其实都是为了避免“坐井观天”,就在自己的“传统之井”里看课堂、看教育、看世界……
5、再造属于自己的课堂新传统
或许是教师课堂风格走向私人定制的关键策略,及通过对课堂传统的“照着讲”“对着讲”和“接着讲”,定制出属于自我的课堂新传统。这个定制的过程就是建构和创造的过程。
二、需要珍视与呵护的课堂传统
在中国课堂变革与发展的进程中,这一传统虽然成为被批驳和革新的重点对象,但他依然有独特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1、“五环节”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具有科学的学习理论基础:“五环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复习巩固”中的提问环节,所依据的现代认知理论主张为学生提供加强或建立固定同化新知识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加深和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2、传统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观察和感知觉能力,类比、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和使用知识系统化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传统课堂能够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使用讲授法,一能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能力的习惯,二能促进学生的“发现”。
4、传统课堂符合班级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 人类的知识是以符合逻辑、体系化、结构化的方式存在的,教材的编制也遵循了系统化的原则。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生不但能够很快掌握知识,而且也掌握了知识所包含的逻辑结构,使获取的知识达到结构化、系统化。
5、传统课堂满足了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的需求:传统课堂教学功能齐全,容易推广和普及。这对于我国广大的贫困地区尤其适用,更有助于用最经济的手段培养最多的人才。
6、传统课堂更适应实践性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传统课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如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以及音乐、体育、美术等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都需要借助传统课堂教学来实现。而动手能力恰恰是中国学生所普遍缺乏的。
7、传统课堂中的反馈及时且可控性强:传统课堂之所以更适合于大班额教学,在于能够有效利用班级空间,容纳较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三、保持对传统课堂弊端的敏感与警醒
“五中心”: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五中心”把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单向传输关系,学生的自学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思想自律能力严重缺乏,整体性导致“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划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
“四强五弱”的现象和弊端
首先,传统课堂存在“四强”现象,即强知识、强理智、强教师、强割裂。其次,传统课堂存在“五弱”弊端,表现为弱生活体验、弱情感学习、弱学生立场、弱互动对话、弱开放下移等。
如上这些传统课堂林林总总的特性,常常隐匿在教师意识的深处,深埋在教学习惯之下,固定在教学基本功之中而难以被察觉,所以特别需要时刻保持敏感与警醒,将之变为日常反思的常规对象。
教育的使命,是传承与创新。教育传承人类文明,创新未知领域。没有传承,何来创新。不求创新,教育何为?
“课堂是对课程的再创造,是赋予课程生命与活力。”教师的伟大贡献,就在于课堂。正如李政涛说,身在课堂上的教师,既是课堂传统的承接者,也是课堂传统的创造者。
辽宁鞍山 李斌
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