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了《反脆弱》,书中谈论了很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并且让我知道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脆弱推手”。
那什么是“脆弱推手”呢?
这得从脆弱性说起。一支玻璃杯,从高处摔下来,肯定会摔碎,我们说玻璃杯是脆弱的,一个洗衣机,出现故障之后可以修复好,我们说洗衣机是是具有复原力的,把这两个概念用在人身上,遇到挫折困难就一蹶不振的人我们说他是脆弱的,能战胜困难的人我们说他的复原力很好,还有一类人,不仅可以战胜困难,并且还可以困难中汲取经验教训,变更好的自己,这类人具有反脆弱性,而脆弱推手就是指那些剥夺了他人的复原力与反脆弱性的人。读完这本书,我最想说的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防止自己成为“脆弱推手”。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然是感同深受。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说道:那些试图帮助我们的人往往会对我们造成最大的伤害。反观自己在教育在大女儿的时候,犯过很多这样的错误,印象最深的是在背书这件事儿上。学龄前的大女儿记忆力还是蛮好的,像《鹅鹅鹅》这样的诗,教几遍就能记住。升入小学后,也每天背得不亦乐乎。转折发生在一年级下学期,课文篇幅变长,每天放学回来,要背很久才能背过来,人明显变得不耐烦,我见她这样,就提前把她要背的内容大意讲给她,明白了文章意思的她又很快能把课文背过来了。整个一二年级就这样度过了。到了三年级,有了英语课,语文课文篇幅也变得更长了。这时候,课文意思不好理解,还有英语单词,根本不用理解,只要多重复几遍就可以背过来,可是一让她再念念她就开始哭。那时候我也一度陷入迷茫:这孩子是怎么了?后来仔细想过以后才猛然发现,她之所以不会静下心来认真背书是因为她从小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每次背书,都想快点搞定好出去玩。于是开始给她讲道理:什么学习是要下苦功夫的,要想背下来这么长的课文就必须静下心来多读几遍之类的。好在孩子还小在挣扎了半个学期之后,终于养成了认真背书的习惯。我有时候在想,如果自己一开始就没有干涉她的学习,她会不会挣扎那么久?这个问题已经没有答案了。我所知道的是后来在学心理学的时候,老师讲到小孩子的记忆发展特点时讲到,小孩子最先使用的记忆策略是复诵策略。这个策略掌握了,便会过渡到另一个记忆策略-理解记忆。而我的干预,让她少了一段经历才有了她后来那么长时间的挣扎。
其实像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我总觉得她还小,对她百般呵护,害怕她遇到什么困难,总想尽可能地把她可能遇到的困难扼杀在摇篮里,殊不知,那些她不曾经历的困难反而降低了她的反脆弱性。
如今,读了这本书,我决定不再做脆弱的推手,时刻告诉自己,不要过多插手孩子的成长,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他有能力解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而自己要做的就是:远远地看着他们的成长,安静地做好自己的成长,因为笑来老师说过,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