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河南程氏遗书·谢显道记忆平日语》伊川先生曰)疑病者,未有事至时,先有疑端在心;周罗事者,先有周事之端在心。皆病也。
端,端绪。心之端绪,即念头、起念。
周罗,兜揽。
伊川先生说,凡事疑神疑鬼的人,事情还没有发生,心中先有了怀疑的念头;喜欢揽事情的人,心中先有揽事的念头。这两种情况,心都出了毛病。
伊川先生例举了两种不可取的行为,然后警诫说问题出在心上,与机心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内心不纯粹,心不诚。
12.24
(《河南程氏遗书·谢显道记忆平日语》伊川先生曰)较事大小,其弊为枉尺直寻之病。
一寻等于八尺,枉尺直寻,就是在小事上退让妥协,以换取更大的利益。
《孟子·滕文公篇》第六章专门讨论了枉尺直寻的问题。
陈代劝孟子在做人原则上做一些退让,出来帮助齐王,弄好了可以王天下,至少也可以霸天下。
孟子回答说:枉尺直寻看中的是利益,如果一切以利益为导向,那么枉寻直尺是不是也是可以的?就是为了一点小利而在重大原则问题上退让。
然后孟子告诫说:“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较事大小,通俗讲就是计算得失,或者认为只是小毛病,不是大问题。伊川先生说,这是犯了枉尺直寻的错误。
参阅本卷第十五条:微生高所枉虽小,而害则大。
12.25
(《河南程氏遗书》卷六伊川先生曰)小人、小丈夫,不合小了,他本不是恶。
《孟子·公孙丑篇》记载,孟子终于离开了齐国,尹士批评孟子说:“不知道齐王不是汤武,这是不明;明知齐王不行,还来到齐国,只能是为了功名利禄;得不到重用,就离开,既然离开了,却在边境上滞留了三天,孟子这么黏黏糊糊的,我很不以为然。”
孟子知道后说:“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这就是“小人”、“小丈夫”的出处。
合,应该。
伊川先生说,所谓“小人、小丈夫”,是说本来不应该这样,但这不是说他们的本性是恶的。
人的本性是善的,所谓“小”,是说由于利欲的蒙蔽,而把自己变小了,因而见识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