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日落西山,人到老年。时光无法倒流,再也回不到从前。纵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又安能逆得过落花春去的似水流年。
本周再读徐则臣的小说,这次是中篇《逆时针》。讲述的是年迈的父母为抱孙子精神焕发进京,为伺候儿媳坐月子前后做了诸般努力,最终以母亲抑郁父亲中风而黯然返家的故事。
01 两代人的隔阂与冲突
小说一开始从“我”秦端阳陪段总去接小城进京的父母的车站展开,在醒目的大电子屏下,段总父母老段和老庞的高大形象一下子给秦端阳留下深刻印象。从老段矜持的举止谈吐和老庞对车站环境的观察,显然这是一对有知识有阅历且健康智慧的老年夫妻。
虽然来自小城市,但有着藤条箱一样的质朴,经历过革命岁月的洗礼,辗转了大半个中国,他们有能力有信心立足北京。在这个儿子已经成家立业,如今又马上喜得贵子的京城,为宝贝孙子的降临必须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但是,儿子段总宽敞豪华的大居室容不下他的父母,老夫妻进京实在要照顾临产的儿媳,只能给他们租房子住在附近。儿媳对于他们的照顾与否虽没有明确表态,但从她早已进了医院待产和澳洲娘家人的叮嘱遥控,已经不难看出小地方来的老段和老庞的不招待见。
放眼当下,这种儿媳不与公婆共住一个屋檐下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目的是为了减少婆媳矛盾,但是婆婆伺候儿媳月子又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老段老庞为了儿子孙子,对租房的狭窄简陋一点也不在乎。毕竟他们是勤俭持家吃过苦的人,也是审时度势不愿麻烦别人的人。
虽然北京是他们这辈人的向往,但这次不是来游山玩水的。在进京之前,老庞就养了两只中草药的大补鸡,其劳心劳力的程度就像提前伺候了儿媳的月子。他们做好了为儿子为孙子奉献一片丹心的准备,像一颗上了膛的子弹,随时可以被儿子发号施令。
可惜儿媳并不领情,因为她压根儿就不吃鸡。这两只悉心饲养又穿过千山万水的鸡最终悲愤欲绝,成为“我”秦端阳老婆小米的营养大补汤。这里婆媳没有矛盾,甚至连一点言语冲突都没有,却拒人于千里之外,诛心于无形。
小说里的另一对小夫妻:与段总夫妇同一时代的“我”和小米,反而因为与老段同住一个屋檐下成了相互照顾相互依靠的现实里的父子。在老夫妻与亲儿子儿媳之间横亘的代沟,其实在与“我”和小米之间并不存在。他们父子婆媳之间的疏离,反而让“我”和小米这个邻居得到亲近的机会。
也就是说真正的亲情、真正地将心比心可以跨越代沟。一个家庭,没有沟通,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习惯都不了解,形同陌路,谈何亲情?如果没有同理心或换位思考,人与人之间就会隔山海。
02 大城市与小地方的差异
勤劳能干的婆婆老庞,并不是一般自私狭隘的下里巴人,她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小地方也有着一身医学技艺。她满怀期待有备而来,带上自己传统的接生工具,随时准备为儿媳冲锋陷阵。女人都要过一个生育关,这架势是要严阵以待,赴汤蹈火都不辞。
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她小地方带来的土办法怎么能在有国外生活优越感的亲家和京城千金那里落实呢?儿媳若即若离的冷漠就等于否定了她的一腔心血热情。至于给心爱的孙子起名字这样的大学问,就更搭不上去了。经济基础决定一切,儿子又能奈何?
越是要表现越是弄巧成拙。更严重的是小地方的小农意识彻底击碎了老两口的自尊。为了一只奇贵无比的珍宝蟹,老庞舍不得花千把块钱买,就贪便宜买了一只死蟹,没想到被儿媳看穿。这就是大世面与小家子气最严重的碰撞,让老脸无处安放。老知识分子与现代都市精英的价值观、消费观早就天壤之别了。
人生观也已悄然改变。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城市越大也越开放。从形形色色的狗狗看现实里光怪陆离的孤独,老段算是开了眼界。本来还有知识判断的老教师,面对新环境新事物显得难以置信,甚至不可理喻。
而生活在豪华高层的段总像云端那么遥不可及,老段见儿子的机会反倒没有与我见面来得容易。儿媳在医院养胎候产,婆婆老庞要见面要伺候也没有机会,老两口在医院有限的三次探看也是左右都不自在,再小心翼翼也怕碍手碍脚。
一家人活成了两种世界。儿子儿媳在象牙塔里的精致怡然,年老的父母弃家奔赴却没有归属感。说北漂吧,在儿子家连一个保姆都不如;说享受天伦之乐吧,连孙子的东西也碰不了,洗块尿布也是好不容易争取过来的大福利。孤独的老段只能在公园里同狗狗说话,而且是唯一长得像狗的最可怜的那只。
小说里对公园里各种人遛的各种狗有一个详细的描写,影射了当下养狗的人间百态。难道越是大城市,狗狗的变异也越离谱?像狗的狗却愈发稀缺了,倒反而小地方的狗狗看起来才是正常的。可见来到大城市的老段有多孤独落寞。
他很想融入京城,哪怕融入临时的老北漂一族。看他们怎么生活,他也尝试学习他们的散步方式:逆时针倒着走。然而他的生命如此严肃,容不得他逆着来。纵使他的心里想憋屈一下削足适履吧,他颓老持重的身体却不能改变,宁折不弯的老段最终还是倒下了。
03 家庭缩影的社会性
从《逆时针》里,我们看到作者关注了诸多社会问题: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生命与疾病医疗、婆媳关系相处、大城市就业、月嫂家政、宠物现象……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但很多时候并不是出现了矛盾才发现有问题。和谐的关系相处融洽,因此,家和万事兴,和了就顺了。而逆向的言语行动注定让家分崩离析,不是一地鸡毛,就是一潭死水,没有温馨可言,更别谈幸福发展了。
小说分十一个小节,通过接站的藤条箱、一间小租屋、二十一层豪宅、股市风波、母乳VS奶粉、起名字的意义、逆时针鹅卵石小道、囊肿手术、月子保姆、一只珍宝蟹和两只鸡、遛狗等等精彩的故事,将整篇小说串联成一部情节生动的北漂老、青两代人三对夫妻的家庭剧。
全篇感触最深的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衰老,逐渐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慢慢失去了生命的光环,慢慢淡出了精彩的世界,也慢慢退出了儿女的生活,最终成为孤独暗淡的烛光,渐摇渐灭。这是生命悲哀的底色,无以修饰。
但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当今。人到老年,如何让新的家庭关系和谐;如何在变化的环境里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面对疾病和变故;又如何让衰老的生命活得有尊严。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现实。凡事仍须努力,因为老年的底色不应该是悲凉。
而以“逆时针”为标题,读来不明觉厉,感觉很有深意。这里肤浅理解探讨一下。
逆,是一种抵触和阻碍,是顺的反面。一个家庭,遇到逆反或叛逆的情绪,于人于己都是一种磨难。虽然有逆境而生或逆风而上的,但事实上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因为叛逆而成为灾难。背道而驰,倒行逆施,只会带来厄运。
逆时针,有多少人能逆得过时光?返老还童,还是冻龄不老?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与时光为友,在时光里沉淀。顺势而为,在时光的加法里,成长为自己想愿的样子。
逆时针,是一个动态,不是倒退,而是时刻提醒我们反思。走得急了,回头看一看来时的方向,然后再向前进发。
逆时针,是一面镜子,在我们的对面,照见自己。让我们看清楚,什么是正的,什么才是顺的。顺应时光,且行且珍惜。
读徐则臣的作品,留下感悟的文字,时光不老,岁月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