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团队的老师的邀请下进行了一场咨询。这是一个关于亲子教育的永恒的话题,咨询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感觉到在这场咨询当中的这一份艰难,来访者正处在困难的情境下,特别的焦虑,无助和无力,讲述的过程中几次泣不成声,结束时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轻松,在来访者愉快的笑声中,探讨和结束。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1,来访者在开场的时候所说的咨询话题未必是咨询中去需要更多关注的目标,因为她探讨的主体是第三者,那么无论她和老公有什么样的意见的不一致,其实最重要的参与者仍然是孩子。所以说一定要确认第三者的知觉,才可能对于咨询有更多的一些推进和收获。
2,对于自我的系统和感受特别强烈的来访者,很难去通过一些倾听、共情、具体化,呈现出更多的面向。因为固定的思维模式使她无法真正的感受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而总会从自己的视角看到孩子很多负向的地方,看到自己应该去解决的问题和自己情绪的状况。
3,焦点强调法无定法,只要是对于来访者有帮助的就好。所以说在这个时候我会有一个角色的扮演,投入到孩子的感受当中,呈现出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想法、感受和需求。
4,我们做家长都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说我们的爱的付出是否是孩子想要的,是否对他真正的有帮助,是否真的跟看到他这个人,是否能够尊重到他的感受、需求和选择。我们是否打着爱的旗号却面目狰狞,让孩子本来就伤痕累累的内心雪上加霜,可能会发生一些我们无法承受的后果。
5,家长不易,孩子更不易,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样能让彼此真正看到对方,懂得对方,怎么能离我们的初心更近一些。
在咨询当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无助的、痛苦的、纠结的、无力的孩子。我在体会到他的感受的同时,心里一阵阵的发凉、痉挛和收缩,眼睛一遍遍的湿润。
大家可能会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又有谁能真正关注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在那个当下他的痛,他的苦,他的纠结,他的自我否定和压抑,可能我们家长会觉得那些都不算什么,也会找很多的理由为自己开脱。而孩子想要的只是一份真正的被看到,被懂得和一个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道歉。无论世界多大,在这个家庭里,他仍然没有自己的发言权,没有自己被尊重和选择的权利。
爱他就要真正的看到他,懂得他,陪伴他一起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彼此支持着度过这一段艰难的日子!!
附:来访者部分分享(己征得来访者同意)
当来访者把自己的打算和老公的担忧都和盘托出之后,咨询师回应道,看来你们两个对孩子的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你是激进派,哪怕看到有百分之十的希望,你都愿意做出百分之百的尝试,老公是保守派,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还是觉得保持现状最好,无论是你还是老公,出发点都是爱孩子。那如果孩子知道你们两个的打算,孩子内心会有什么想法呢?
来访者表示这些想法都是夫妻二人私下里沟通的,从来没有跟孩子交流过。
咨询师继续引导,凭你对孩子的了解,你感觉此时孩子的想法是什么?他最想怎么做?
来访者十分无助的表示,孩子此时最迷茫,他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每次跟他交流询问他自己有什么打算,他总是说我也不知道,似乎她很想在目前的现状里一直待下去,也正是这种感觉让来访者感到无比的恐慌,长此以往怎么可能行得通呢?正是这样的担忧,激起了激起了来访者内心的焦虑,她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各种关系,要掐灭孩子此时不愿改变现状的念头。
咨询师看到来访者目前这种焦虑之后,继续询问,那你感觉你这样做达到你的目的了吗?你看到你想看到的结果了吗?
来访者坦然的承认没有效果。
咨询师好像一直对孩子很好奇,这时她又接着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改变?
来访者就把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抱怨牢骚,一一的述说给咨询师听,咨询师静静的听着,听完之后,咨询师忽然像一个受伤的孩子一样,述说着一个受到伤害的孩子的心声,他是那么的孤独,他是那么的无助,他内心的伤害没有人理解,没有人看到,还往往成为家长指责的理由,一个孩子内心累积有这么多的愤怒,作为父母你们会怎么想呢?
咨询师的这段充满感情的告白,好像触动了来访者的内心,他也回忆起了一个细节,似乎曾经有那么一次,孩子面对夫妻俩,流着眼泪哭诉过内心的不满,也是在那一次,妈妈当着孩子的面十分愤怒地抱怨过老公一次,可能也正是因为那一次,妈妈让孩子感觉到她看到了孩子的受伤,看到了孩子的不容易,从那之后,孩子的抱怨中,似乎没有再提起过那件让他受伤的事情,此时来访者似乎意识到原来他欠缺孩子一个道歉,也似乎感受到了孩子被看到的需要。
短暂的忏悔之后,来访者又回到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之中,是啊!父母是会有做过错,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他总不能不考虑自己的未来吧。孩子他迷茫,没有目标父母也不替他做主。再这样下去,耽误的是他的一生,有时候做父母的就是应该狠心的像老鹰那样把小鹰推下悬崖,也许这样小鹰才有重新长出轻盈的翅膀的机会,并且跟咨询师分享了他身边几个这样的成功案例。
咨询师看到来访者言辞之中对这些成功的方法十分向往,咨询师又一次询问道,你坚信这些方法是有效的是吗?来访者坚定地说,在我看来目前的处境死路一条,换一种办法,也许有50%的希望,咨询师再一次引导,那你是在拿孩子来做赌吗?来访者毫不犹豫的答:是的。
咨询师问,那如果孩子知道了这个真相,会怎么样?来访者说:会很恨我!咨询师继续引导:那如果按爸爸的做法,孩子会怎么样?来访者依然坚定地说:这样下去,孩子变成了无能儿,未来他也会恨我的。结果一样都是会恨我的,那我还不如赌一次,赌一次的结果也许还有50%的胜算。
咨询师好像并没有被来访者坚定的态度所折服呀!他依然不厌其烦地分析着老公的做法是怎么想的?后果会怎么样?但此时来访者已经对咨询师的分析听不进去了,他自信他自己看到的这个真相才是真相。言语之中,不止一次的表示,她的老公对未来总是糟糕思维太谨慎了,而她自己对未来总是有希望感,甚至他还认为,老公应该像他那样敢于大胆尝试,而不是一味的溺爱孩子!父母一味的像一棵大树一样庇护着孩子,孩子怎么能够长大成才?此时来访者的情绪似乎有点慷慨激昂了。
但此时有了一个短暂的空白,咨询师这边有人打断了一下。来访者这边恰好也有了一个停顿,原来他的儿子找到她,交代说送走了一个客人。
短暂的空白之后,咨询师满含激情的又一次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表达对溺爱这个词的感受:父母两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孩子的命运做着安排和选择,想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问没问过孩子,他想怎么样去安排自己的命运,对孩子如此的不信任,这也叫爱吗?对孩子的接纳是有期限的,从来不管你做没做好准备,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安排,又会遭到指责和抱怨,她内心的委屈和不平衡,什么时候才能够被父母真正的看到呢……
不知道是短暂的被打断,让来访者的头脑更清醒了一点,还是咨询师的长情告白,唤醒了来访者的良知,当咨询师还没有述说完毕的时候,来访者已经感受到了内心的触动,他感觉没有必要让咨询师再说下去了,他感觉内心绑架他的那些东西一下子松动了,随着内心松动感觉的来临,他忽然看到了一个人,一个内心有需求的人,一个有很多愿望未被满足,内心怀有委屈压抑愤怒的人。一股暖流在他冰冷失落的内心里缓缓流动,他接连不断的说,谢谢你朱老师,非常感谢你让我改变了我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我原本看不到的东西。是你让我明白,原来我只看到很多,孩子之外的东西,他的前途,他的命运,他的未来,我被这些东西绑架了。是你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一次又一次的述说孩子的心声,让我看到了一个心灵受伤、没有发言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