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动力。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相通,二者有着密切关系,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人体阴阳失去平衡、不能与自然相通。所以中医治病在于调理,调阴阳平衡、祛湿驱寒,使身体能与自然达到相通,便可痊愈。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是息息相通的,这是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就是天之阴阳。不管是天地万物,还是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之气相通。如果一个人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邪气就会伤及身体。应顺应天气的变化,阳气就会充实,九窍、五脏、十二节通,则就能与自然相通,就不会得病。
举个例子,关节炎、风湿类、颈椎病患者能感知天气的变化,阴天、下雨天病情会加重,这就是身体与自然不能相通,不能适应天气的变化,以至于会有疼痛感。其实人的所有疾病都在天气变化的时候会有感觉,只不过这几种病是受湿毒所致,人体的反应强烈一点而已。人应顺应四时季节的变化,不要做违背季节变化的事,冷气的出现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以至于现在好多人得“空调病”,人类经过上万年的进化,已经适应了四时季节的变化,该冷的时候,身体就要顺应冷,冬季毛孔收缩以至于阳气不外泄,该热的时候身体就要顺应热,热了就会出汗,出汗则排毒,如果一年四季都不出汗排毒,那么积压在身体的毒素就排不出来,久而久之就会生病,《黄帝内经》有言:“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虐”。所以夏天还是少吹空调才好,让身体顺应四时季节的变化,生活张弛有度,心态平和,顺其自然,才不会损伤阳气。
人体的阳气就像太阳一样重要,如果阳气失去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生命,生理机能也会下降。如果感受到了寒气就起居不宁,扰动阳气,使神气外泄而浮荡;如果感受到了暑气,就会多汗而烦躁,呼呼喘气;如果感受到了湿气,就头重脚轻,大筋不能舒展,小筋松软无力;如果感受到了风邪,就会出现浮肿,四肢疼痛;这些都是阳气衰竭的表现。人在过度烦劳、大怒、毛孔的开闭失常时会损耗阳气,在遭受风、寒、湿、热的不规律入侵时也会损耗阳气,阳气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爽慧,又能养筋而使筋骨柔韧。阳气,白天运行于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向外生发;中午时达到鼎盛;日落时逐渐衰退;晚上时,阳气收敛而据守在体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
人体的阴阳调和是指身体内阴阳达到协调的状态,阴阳平衡则筋脉舒和、骨髓坚固、气血通畅、耳聪目明、真气运行正常。阴不胜阳则经脉流动急迫快速,以为狂病。阳不胜阴则五脏之气不调,九窍不通。阳称之为阳气,阴称之为阴精。
阴是把精气蓄藏在体内,而不断的扶持阳气的,阳是从外部护卫人体,使体表坚固紧密。调整阴阳的平衡,使其没有偏胜,才能血气畅通,阴阳之气得到调和,邪气不能入侵,身体正常运行,也就不易得病了。风邪是人得病的主要原因,风邪侵犯人体,损害阳气,并逐渐侵入内脏,阴精就会日渐消亡,阴阳就失去了平衡,人就会得病。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坚固致密,才能使阴精固守体内。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五味(五味:酸、苦、甘、辛、咸)的营养,不过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过食五味而受到伤害。过食酸味,会使肝气集聚而亢盛,脾气会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会抑郁;过食甜味,会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面色发黑,肾气失去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暴躁,胃气薄弱;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精神受损。因此,谨慎的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顺畅,腠理固密,元气精纯。
重视养生之道,与自然融为一体,按照四时季节的变化来调养,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使身体不会被邪气所侵入,也就不会得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