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汉语外借词
古人云,“来而不往,非礼也”。文化交流总是双向的,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称为“借词”,而另一种语言借用去的词被称为“外借词”。语言的“借”与“被借”,是各民族语言丰富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语言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汉语不断地从其他语言中外来词,同时也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影响着其他的语言。
我们来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种饮料,“茶”。茶,在世界上各种语言中的发音,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荷兰语读“thee”,英语读音为“tea”,德语读音为“Tee”,丹麦语发音为“te”,印尼语发音“teh”,马来语发音为“the”,俄罗斯语发音为“chai”,阿拉伯语读音为“shai”,波斯语的发音为“chay”,罗马尼亚语为“ceai”……这些语音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tei或ti,另一类是cha或chay。
为什么会这样?
乍看之下,这两类读音相差很远。第一类读音和我们熟悉的英语tea接近,后一类读音则和汉语普通话的cha接近。
其实,这两类读音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汉语。只是它们来源的汉语方言不同而已。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茶叶”是如何传入欧洲的。
古代中国有两条非常重要的贸易通道,“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达中亚、西亚直到地中海各国。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开始,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进印度洋、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等地。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一样,主要通过这两条贸易路线传播。而这两条“贸易线路”的起点所在的方言区,对于“茶”的读音,是不同的。一般认为,“cha”是汉语北方方言的音译,而“tea”是闽南方言的音译。也就是说,“cha”这个读音传自陆路,而“tea”这个读音则传自于海路。
早在1879年,清末外交家张德彝在《四述奇》中就提到,“英人呼茶曰‘替’,法人呼茶曰‘代’,俄人呼茶曰‘柴’。茶、柴两音相近,以其贩走北路故也。”
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 者德克·波德(Derk Bodde)也说,“在欧洲各种不同语言中,对于茶的不同叫法,很有起的反映了茶是经两条不同商路传入西方的。例如,英语的tea和法语的the都源于汉语的te,这是中国南海沿岸的一个省——福建方言中对茶的叫法。沿南海航线驶向西方的船队就是从福建出发的。然而俄语的chai便是源于汉语的cha。”
这个问题说到这里,似乎已经解决了。但如果再仔细的想一想,仍觉得有疑问。中国的茶通过海路远销欧洲,大多是从广州出口的。而广东话是的“茶”,其读音为“cha”,和普通话比较接近。可为什么欧洲人常从广州买茶、运茶,却不用广州话,而借用闽南语呢?
黄时鉴先生在《茶传入欧洲及其欧文称谓》这篇文章中,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通过考证黄先生发现,原先西欧各种语言中,其实最初也都把茶称为“cha”,也就是广东话“茶”的音译。此后还出现了cha和tea并用的时期,最后tea逐渐在“词汇的竞争”中获胜,成为了通称“茶”的专用语。即便是英语中,早期时这个tea其实也的读作[tei]的,也就是近似闽南语[te]的读音。大约在1720—1750年间,才开始读作[ti]。
这个词的写法也有很多。比如,以下的几种写法都曾出现过:tay/tey、thea/tee/tea。最终,tea这样的写法才成为了最常用的拼写形式。
既然闽南语的读音是后来才出现的,那么它又是怎么来的?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原来17世纪时,荷兰成为了东方贸易的霸主,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当时,中西茶叶贸易都由荷兰人控制,欧洲各国的茶叶贸易大部分都由荷兰转售。这些荷兰人都集中在南洋一带,所以厦门人首先把茶叶由中国运到了爪哇的万丹,然后再用荷兰船载往欧洲各国。厦门口语里管“茶”叫[te],荷兰人也跟着读。这么一来,就把闽南语“茶”的读音带到了欧洲。喝荷兰茶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等等,都采用了“厦门音”。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如今世界各国中“茶”的读音的两大分支,而它们的来源,都来自于汉语。
一个小小的“茶”字,背后其实是中外交往的历史印记。
除了“茶”以外,许多外语,及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都可以找到汉语的外借词。比如,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日语、朝-鲜语、越-南语中,汉语借词就不胜枚举。据统计,日语中的汉语供词约占日语全部词汇的55%。而朝-鲜语中的汉语借词则高达75%,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也有50%。这些数据,是上个世界六、七十年代的统计结果。
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的情况又如何?其他语言中汉语外借词的比例有多少?是从共同语还是从方言中借入的?在不同时期又有什么变化……这都是我们可以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根据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沚青教授 课堂实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