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亲属称谓词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体系。这种对于伦理、道德的重视,在汉语词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唐代科举中有“行卷”的风气。当时科举考试的试卷并不密封,考官审阅评判试卷时,可以参考考生的作品、才誉来判别取舍。于是考生们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诗作写成卷轴,赶在考试前送呈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家以求推荐,并逐渐形成一种风气,称为“行卷”。
在唐代诸多“行卷”的诗歌中,最别出心裁的当属朱庆馀的《闺意上张水部》。诗作是这么写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自己比作了“新娘”,把献诗行卷的对象也就是当时担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比作了“新郎”。刚刚结婚的新娘,梳妆打扮后依旧忐忑不安,于是羞涩地低声问自己的丈夫,“我的眉毛画得怎么样?合不合时?有没有过时?”当然,“画眉深浅入时无”只是一个比喻,其真正之意是要请教张籍,“我写的诗合不合当今文坛流行的风格?”诗人最终的目的,是想知道自己能不能让主考官满意。
诗中的这位“新娘”呢?他费心要讨好的,又是谁呢?看第二句,“待晓堂前拜舅姑”。按旧时风俗,新娘一大早便要去拜见舅姑。那这里的“舅姑”指的又是谁?
很显然,这里的“舅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舅舅”与“姑姑”,而是指自己的“公婆”。“舅”指的是“公公”,“姑”是“婆婆”。如果我们仔细查找一下文献,还会发现“舅姑”不仅可以指“公婆”,岳父岳母同样可以称为“外舅”“外姑”。《尔雅·释亲》中记载,“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很显然,这和我们现代所称“舅舅”“姑姑”明显不同。
其实,这种亲属称谓词,反映的是古代交表婚制的风俗。简单来说,也就是女子“都嫁给舅舅的儿子/姑母的儿子”。那么,婚前的“舅舅”、“姑姑”也就成了婚后的“公公”“婆婆”。同样的道理,男子都娶“舅舅”或“姑姑”的女儿为妻,那么婚前的“舅舅”、“姑姑”也就成了婚后的“外舅”、“外姑”了。
这种交表婚制其实就是“近亲结婚”,也称为“姑舅表婚”。这种婚制在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中都曾存在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大多数地区,这种婚制都已经被废除了。
汉语亲属称谓中“舅”、“姑”的含义,还有更丰富的意义。
唐代王建在《新嫁娘词》中这么描述:“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出嫁的新娘,根据风俗要在婆家下厨,但因不知道“婆婆”食性,所以只得先请“小姑”尝尝。
那么,词中的“小姑”又指的是谁呢?其实,这里的“小姑”指的丈夫的妹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姑子”了,而丈夫的姐姐则被称为“大姑子”。
这又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看到,“姑”不仅可以表示“父亲的姐妹”、“丈夫的母亲”,还可以表示“丈夫的姐妹”。这几类亲属称谓的辈分都不一样,却可以共用一个“姑”字。
其实,“姑”用来表示“丈夫的姐妹”的用法,另有来源。这是亲属称谓中一种“从儿称谓”的特殊现象。
“从儿称谓”又叫“从儿称”,在民族学中还有一个术语叫“亲从子名制”,指的是用一个人与儿童之间的亲属关系,对其进行称呼。这个术语看着很复杂,其实这一现象大家都很熟悉。比如夫妻有了孩子以后,彼此称呼为“孩子他爸”、“孩子他妈”。北方农村里邻里互相称呼为“他大爷”“他大叔”“他大婶”,也是这种用法。
“姑”本来表示的是父亲的姐妹。对于母亲来说,这就是小孩的称呼。母亲按照自己小孩的称呼去称呼对方,于是就称之为“姑”。按照长幼顺序去区分,且要有别于真正的“大姑”“小姑”,于是后来就出现了“大姑子”“小姑子”这样的称呼。
同样的,称呼妻子的兄弟为“大舅子”“小舅子”,也是一种“从儿称谓”。清代学者钱大昕在《恒言录》里就已经指出了这个现象。“后世妻之兄弟独得舅名,盖从其子女之称,遂相沿不觉耳。”
现代著名学者赵元任、冯汉骥、俞敏等先生,对这个问题都有很深的研究。当代语言学家伍铁平先生在《论汉语中的从儿称谓和有关现象》中全面分析了这个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值得我们重视。
汉语中有大量的“亲属称谓词”。这些亲属称谓词其实就是宗族、伦理观念的反映。在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词典《尔雅》中,就已经可以看到对于古代社会宗族,及亲属称谓较为完备的记录,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个部分。这些亲属称谓在后代进一步简化、发展、演变,构成了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
(本文根据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沚青教授 课堂实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