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书里看到一段话:如果每件事情都很重要,那么他们就都不重要。我加了一句:总要有取舍!
问题是,如何取舍?
努力去获得什么,又需要舍弃些什么!
今天看完一本书叫《带着恐惧前行》 ,内容很浅,但好歹还是有些逻辑的,但是看到最后,有一个点说人一定要给自己设定很大的目标,有一点打鸡血的味道,我就开始有些烦躁,但是已经读了一半多, 速度读完了!
后来思考了一下,当年我看陈安之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反感,甚至是热血沸腾,年轻正是奋斗的时候,总要给自己制定一些目标,振奋人心的目标,所谓“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而不得” ,古人说的话总归还是有些道理的!
恐惧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书中给到了我们其中恐惧的原型,分别是:1、拖延者 2、循规蹈矩者 3、讨好者 4、被排斥者 5、自我怀疑者 6、爱找借口者 7、悲观主义者
读完后发现自己更多的属于“被排斥者” ,也有些“自我怀疑者”的感觉。被排斥者的关键词是:害怕遭到拒绝! 在人际关系的部分感受很深,我常常会拒绝别人,其实这是潜意识的表达,因为害怕别人拒绝我,担心自己被排斥,所以我会在被伤害之前主动的去伤害别人,也可以说是一种被动攻击! 被抛斥者比较个人主义,内在其实是很害怕被拒绝的,不回应其实也是一种拒绝,当然任何一种恐惧的原型都有不利的一面,同时也都有有益的一面。
自我怀疑的关键词是:最害怕自己不够好! 这部分也和童年经历是有关的,总是隐隐的感觉到自己可能是不好的,不被喜欢的,不敢开始也不敢突破,无论是在人际关系还是在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时,都会是一种阻碍,这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有价值的,可以对自己的恐惧原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二部分是勇气法则,站在理论的角度打鸡血,比如要胸怀大志(设定很大的目标),要做自己的主人,接受诚实的反馈,人生没有对错,只有经验等等,概念是没问题的,但是内容过于简单,缺少心理学原理的部分!
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写的是具体的行动,给到一些集体的制定目标的方法,行动的计划,如何自我激励,如何坚持等等,不够专业也不够深入,对于我来说价值不太大,毕竟关于习惯,思维方式,自我认知有很多的书籍讲的专业又深刻!
坚持阅读,大量阅读有一点特别好,读书会快,快的原因并不是刻意求快,而是因为很多内容对自己来说已经很熟悉,几乎不需要停下来思考就可以快速的读下去,就算是读《道德经》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也变得没有那么费劲了,感觉还蛮轻松的,也很喜欢读,今天也是定时读了一个小时,有心流的体验!
儿子今天不错,早上起的比较早,主动把平板和手机都交给我保管,开始了一天的作业时间,甜心就比较轻松了,除了上午写了一点点作业之外的时间,基本上都在做手工,定时玩游戏两次大概一小时,这会还在做手工,根本停不下来,挺好,相信甜心也是有心流的体验的!
后天,就是除夕夜了,儿子今年高三要备考,同时也因为隔天要去一次医院,所以我们没有选择回南岗,加上昨晚开始降温,家里有暖气还是舒服很多的!也不是很想回家!
虽然也会感觉有那么一点点过意不去,但可以做到允许接纳自己真实的感受,人与人之间保持边界感,哪怕是亲人,父母,孩子之间,都需要有各自的空间,今天看了一个短片是美团拍的公益短片,留言里很多人说感动哭了,但是我真的没什么感受,甚至有点没看懂,那一霎那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心肠硬,后来想想并不是,可能是因为离得近,平常回去的也多,所以没有那种离的很远,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的那种亲密感!
孩子和父母的亲密感缺失,这不是书故意要这么做,而是历史遗留问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会尽量去做些什么,但也允许自己做的不好,允许自己慢慢来!
如今我和孩子们的关系非常亲密,心心相印,但是我并没有什么企图心,说现在我这么对待孩子,孩子以后也一定要怎样对我,我只希望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而我自然也会努力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各自安好,有需要的时候一定都在,就可以了!
祝福自己,也祝福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