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①,初辞相位②,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③。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④之。逾年,其⑤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⑥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⑦。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⑧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⑨,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注释]①吕文懿公:即吕原(1418—1462),字逢原,号介庵。秀水(今属嘉兴市)人。明正统七年(1442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右春坊大学士等职,并入内阁,卒赠礼部左侍郎,谥号“文懿”。②相位:明清不设宰相一职,以殿阁大学士入阁参与决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但实际上并没有宰相的实权。③泰山北斗: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④谢:避开。⑤其:这;那。⑥使:假如;假使。⑦戒:同“诫”,告诫;警告。⑧不谓:不意,不料。⑨岁荒:岁凶;农作物歉收年景。
[译文]什么叫作偏,什么叫作正呢?昔日吕原刚辞去内阁的职务,回到故乡。天下人仰慕他,就像敬仰泰山和北斗星一样。有一个同乡的人在醉酒后骂他,吕公不因此动怒,告诉家里的仆人说:“不要跟喝醉的人计较。”于是就关闭家门避开他。过了一年,这人犯死罪被捕入狱。吕公才感到后悔,说:“假如当时我稍微跟他计较,把他扭送官府追究惩处,能够用小惩罚起到警告的效果。我当初只想到心存仁厚,不料却让他养成恶习,以至于落到今天这样地步。”这是以善心却做了恶事的例子。
还有一种是以恶心却做了善事的事例。就如有个非常富有的人家,正值饥荒年景,一些穷人光天化日之下在闹市中抢粮。这个富人将这件事情告到县衙,县官却不予理会,这些穷人因此就更加猖狂。这个富人就私下捉拿抢粮的人,而且关押惩处他们,那些抢粮的人才开始安定下来。不然局势几乎大乱。因此,做善事是正的,做坏事是偏的,这人人都知道的。如果因为自己的好心而做了坏事,叫正中偏;而因为自己的坏心眼却做了好事,就叫做偏中正。这个道理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