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亮程,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若按成长环境来看,他是一个大西北土生土长的农民。若从文学创作来看,他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搬到城市以后,村庄岁月依旧长久地在他体内滋养,同时也感受到了现代文明对村庄的撞击。
与《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不同,刘亮程不是从城市中逃离出来,而是从乡村迁徙到城市,哲思之外,多了一份缅怀;与《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相同的是,他饲养牲畜,与虫共眠,却又独立地观察着整个环境。
作品简介
第一辑《人畜共居的村庄》,介绍了生活在村子里具有代表性的动物:狗,驴,牛,马,虫子,人,麦子等等。它们都具有黄沙梁的独特气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变老,消失,让人为之叹息。
第二辑《风中的院门》,介绍了村子的环境塑造者——风。他所缅怀的人事忽然被一阵“刘二之风”给刮走了。这场风吹遍整个村庄,从东吹到西,像时间一样流动着,却看不见摸不着。扛着锄头的农民,拿什么去抵抗流逝的时间和风呢?
第三辑《家园荒芜》。为什么会家园荒芜呢?是时间,默不作声就改变了一切。最后的最后,刘亮程失去了他的村庄,也从村庄里面搬出来了,搬到了城市。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指一个人对他自己及周围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感悟,是作者通过诗歌、散文或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生命意识的感悟。
不同作者对生命意识的表达和感悟是不一样的。例如,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是表达出一种人性和神性;毕淑敏散文中的生命意识是对生命思考、对死亡的关注来表达;贾平凹散文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是表现出对生命本真的探索。
而刘亮程散文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从万物生命的平等性与他个人对生命的尊重所表现出来的,同时他也从生命中体会到了本体的一种伤痛与脆弱,表现出生命在孤独中产生的恐惧和焦虑。
一、生命的平等意识
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刘亮程以细腻的笔触和从容的文字向读者展现了生命本该拥有的自由形态。刘亮程的散文中对生命的思考多数都是通过对动植物的描写中体现出来的。
例如,在《通驴性的人》中,阐述驴的世界观时,拿人与世界来做比较:
“世界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强大的,对驴则不然。驴不承认世界,它只相信驴圈。驴通过人和世界有了点关系,人又通过另外的人和世界相处。谁都不敢独自直面世界。但驴敢,驴的鸣叫是对世界的强烈警告。”
阐述驴的性格时,与自己的经历进行了比较:
“驴沉默寡言,偶尔一叫却惊天地泣鬼神。我的声音中偏偏缺少亢奋的驴鸣,这使我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常想若驴识字,我的诗歌呀散文呀就用不着往报刊寄了。写好后交给驴,让它用激昂的大过任何一架高音喇叭的鸣 叫向世界宣读,那该有多轰动。”
在《与虫共眠》中写道:
“我在草中睡着,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
在《人畜共居的村庄》中写道:
“在黄沙梁,每个人都是名人,每个人都默默无闻。每个牲口也都一样。”
刘亮程是把世间万物的生命看成和他一样的整体、敬重生命。他在这个黄沙满天飞的黄沙梁思考着万物,在这个人畜共处的村庄思考着生命。从身边小事感悟生命,以生命的角度来描写生命,以哲学的角度来描绘生命,以平等角度来看待生命,以敬畏的态度来对待生命,体现出对生活中所有一切的热爱。正是因为这种热爱,才有对生命深刻的体会,并把这种体会转化成哲学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生命的感悟与伤痛
刘亮程在写《狗这一辈子》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善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朴素的语言中带有对生命短暂和脆弱的无奈,更多的是对狗的同情。
不止是狗,连那强壮的马和吃苦耐劳的驴它们的生命都是一样的脆弱,在《逃跑的马》中有这样一段对马生命的短暂的描写:“在远离村庄的路上,我时常会遇到一堆一堆的马骨。马到底碰到了怎样沉重的事情,使它如此强健的躯体承受不了,如此快捷有力的四蹄逃脱不了。这些高大健壮的生命在我们身边倒下,留下堆堆白骨。我们这些矮小的生命还活着,我们能走多远。”表达出作者对生命有限的一种伤痛,是对生命短暂的一种感悟,是对生命脆弱的一种悲怜。
刘亮程还从生命中感悟到劳动的荒凉。“一场劳动带来另一场劳动,一群人替换掉另一群人。同一块土地翻来覆去,同一样作物,青了黄,黄了青。劳动——这永远需要擦掉重做的习题,永远地摆在面前。土地扣留了劳动者,也将要挟来他们千秋万世的后代们,生时在这片田野上劳作,死后还肥这方土。”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劳动是创造财富,是生命得以生存的条件,劳动是人们能必不可少的。可是刘亮程却从劳动中看到的是一种荒凉。是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去看劳动这件事,是他对生命的认识中而感悟到的一种荒凉以及对生命柔弱的怜悯。
三、生命的孤独、恐惧与焦虑
刘亮程的散文中对生命中孤独带来恐惧与焦虑感贯穿始终,或多或少带着一种沉闷的氛围。在《一个人的村庄》中,有两处体现出对生命的恐惧和焦虑。第一,是对未知的恐惧,对未来的不信任以致感受到生命的孤独。第二,是对自己已经拥有的平凡生活感到了不完美,这种不完美让他感受到了荒凉与焦虑。
例如,在《走着走着剩下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描述:“我走着走着突然啥也看不见,眼前一片黑暗。我努力地想着前面的路,突然消失的那些人和事物,着急地喊他们的名字,手胡乱摸索着。两手漆黑。我知道迟早我会走进那片彻底的黑暗里。它是我一个人的漫漫长夜,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突然降临。我不会在那样的黑暗中,再迎来光明。太阳永远地照耀到别处。”
在《远离村庄》中他将自己一人的孤独表露出来:“有几个下午我注意到西边的荒野中有一个黑影在不断地变大。我看不清那是什么东西,它孤单地蹲在那里,让我几个晚上没睡好觉。若有个东西在你身旁越变越小最后消失了,你或许一点儿不会在意。有个东西在你身边突然大起来,变得巨大无比,你便会感到惊慌和恐惧。”
刘亮程的恐惧是害怕被这个世界、这个村庄所遗忘,他希望改变其他事物,影响其他事物。他改变过树,改变过一片小草的格局和长势,改变过一条渠里水的流向,改变过牛羊的命运。他改变的这一切都是他想证明自己的存在。他并不安于一个村庄之中。他期待的是永恒而平凡的生活,他希望能有什么承载物,可以让他的思想活的比他的肉体要长得多,他想以自己的能力在世界上留下痕迹。只有和世界中的万物相联系了,才是最本真的生命意义。
总结
不管是刘亮程通过对动植物的描写来体现对所有生命的尊重,还是他对生命的悲悯、在生命中的孤独而带来的恐惧与焦虑,都是他对自然生命本身的一种感悟。他自己不止是生命的参与者,也是生命的旁观者。正是因为他对生命的了解与喜爱,才能把这种生命意识表达的如此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让人感受到天然的生命气息。
Ending(书末自叙)
我投生到僻远荒凉的黄沙梁,来得如此匆忙,就是为了从头到尾看完一村人漫长一生的寂寞演出。我是唯一的旁观者,我坐在更荒远处,看到的是一大段岁月。我的眼睛和那些朝路的窗户、破墙洞、老树窟一起,一动不动,注视着一百年后还会发生的永恒事情:夕阳下收工的人群、敲门声、尘土中归来的马匹和牛羊⋯⋯
从九十年代初写到九十年代末,我完成了《一个人的村庄》。这是家乡在我的文字中的一次复活。她把我降生到世上,我把她书写成文字,传播四方。
我用一本书创造了一个家乡。
有人说我无法超越《一个人的村庄》。我说对的,我不需要超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