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应该发给朋友圈的。
没发,昨天没有编辑好,今天临时想也不知道发什么。
今天周四了,最早的活动是周六,按节奏来说,今天应该是统计名单的时间,确定一个大概的人数和信息。这件事还没做,我应该记录下来。
这件事还没做,心里其实是有个大概的。
书城应该有十人以上了,骑行的大概是五六个人。
骑行有两个是我跟进的,目前都还没有缴费,一个是之前的老学员,在朋友圈里回复说要问问。
一个是新加的,问了很多问题,感觉应该是能成交的,我去查了后台,没有缴费记录。
问题出在哪里,我自己也不清楚。随缘吧~
昨天下午去跑山,耳朵里放的是罗胖的《文明》节目。
讲的是《范仲淹的家族信托基金》,说是范氏义庄的故事,一个延续了900年的家族信托基金。
零零散散的内容已经碎片化了,能记住的部分就是两个,一个是罗胖的感悟,说是纵观历史,在范仲淹创办了义庄之后的多年,很多人模仿,但在经历战乱、败家子、改朝换代的变化中,大多说都没有留存下来,甚至创办招商局的那个民国富豪,资产过千万白银的人,后面也因为军阀的搜刮最后成了一地鸡毛。范氏义庄却能得以留存,并不是这些天灾人祸他躲过去了,也不是他的制度有多么的完善,而是仅仅因为他是范氏义庄,是范仲淹的建的义庄。
因为范仲淹这个人,因为他的品质,他的名声、他的节气,让范氏义庄在不断的跌落又重建。
为什么?因为范仲淹在建立义庄的时候,并不是把这个管理权抓在手里,而是把利益的主体放在了宗族之上。就是,只做贡献却不贪恋权力。道德水准一下子就拔高到顶点了。谁不喜欢这种人呢?而统治者正需要这么一个道德楷模去教化世人,需要这么一个榜样去帮助自己统御万民,所以在范氏义庄几经起落的过程中,都有政治正确的人帮它再次站起;
我在听的过程中,其实有些不太能理解的。
从故事中说,范仲淹跟苏州范家的关系应该很一般。因为他在考取功名之前,并不是待在范家,是后来功成名就之后认祖归宗后才回到的苏州范家,而且刚开始范家对他也不是很好,但当他功成名就,成了有能量的人之后,竟然对范家这么好。这一点我确实不理解。
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历史,价值观上有冲突是正常的。
还有一个点,是听的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
就是罗胖说的,做事的节奏。或者说是坚持的意义,罗胖的是很牛的人,从我了解他开始,他做成了好几件长期主义的事情。
一个是罗辑思维的节目,还有一个60秒语音,还有一个跨年演讲,还有一个就是文明。
文明这个节目还没成,但我知道,他一定能做成。
信心来自哪里?就是他做成了前面的几件事。
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来自一个人过往的经历。一个人的做事标准只有一个,这个是人的底色,很难改变。
罗胖说,就像做文明这件事,这件事不是给具体的某一个读者去做的。而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在做出来的那个时间,他想的不是有多少观众,而是到了这个时间,这件事一定要做出来。
具体这件事做的好与不好,观看的量多与不多,这个都不要去纠结。
要像一个农民一样思考。
农民种地,不会跟麦子较劲,不会因为收成不好就怪罪是麦子不够努力,而是在种下麦子之后认真的施肥灌溉,使劲在周边,麦子能不能长好,这个不是农民去计较的。
就像我们组织活动,也是一样。
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把每一场活动尽力组织好,具体有多少人会来报名,会有多少人缴费。这个是控制不了的。
昨天上午把最近的情况做了一下记录。
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里也越来越差的了。如果不及时记录,很多事情就慢慢的遗忘了。
遗忘有时候是对自己的奖赏,人的痛苦有时候就是因为记性太好。
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是既定事实,既然改变不了事实,那就改变自己看事实的角度。不同角度会得到不同的感受,也能获得不同的心境。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乐极生悲、也会柳暗花明。不必拘泥于当下,眼光放长远一些,当下的感受就能淡化很多。
下午去跑山,回到家之后还是有点累的。
躺在床上缓缓、然后就睡着了。再醒来的时候,已经到傍晚了。五六点了,好像天也快黑了,自己在出去溜达一圈。
在家憋的难受,没有工作兴致,只想出去溜达。那就出去走走吧。
记录一下工作上的事情。
这周的战绩还不错,目前招募的两个团,书城已经确定成团了,等会统计人数。
骑行的目前是待定,今天把名单统计好,后面的事情就是为活动做准备了。
接下来要做的是4月份的活动规划;清明节限定主题+周末营的排期;
还有春游的活动链接;
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