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开门见山先批判了十二子,然后推出有权有势的圣人舜、禹和无权权势的圣人孔子、子弓,要求大家效法他们。那么圣人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效法什么内容?本节荀子主要讲有权有势的圣人做派。孔子和子弓以后会专门讲。
位高权重、声名显赫,受人尊敬,仍然平易近人,不傲慢,不摆谱,不盛气凌人;通达事理、智慧超群、先知先觉,但从不使人窘迫难堪,下不来台;反应快、领悟力强,口齿伶俐,但从不争强好胜,卖弄逞能;刚强、坚毅、勇猛、果敢,但从不恃强凌弱,伤害他人;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即使才高八斗,也一定谦让他人,给别人机会。像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全天下都会信服于他。荀子这些话,实际是在描绘上古的圣王,比如尧舜禹汤。
《吕氏春秋》说:“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尧帝起先想请许由替代自己,他把许由比喻成天上的太阳,自己只是一把小小的火炬。后来,尧又看中了平民舜。他先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然后以诸侯的礼节礼遇舜,最后把帝位传给舜,让自己的十个儿子做舜的臣子,尧自己北面而拜舜。
大禹东至扶桑,南至两广,西至巫山,北至犬戎,四处奔走,殚精竭虑,终于请到了皋陶、伯益、直成、横革、之交等五个贤人帮助他治理国家。伊尹还是一个庖奴时,成汤亲自用马车去接他,车夫就说,一个奴隶,你下个命令让他来见你就是了。成汤说,对商朝来说,伊尹犹如治病的神医,你不让我去请他,不是要断送商朝的未来吗?于是非常生气地吗车夫赶下了马车。
荀子接着描述道,面对君主,则努力培养作为臣子应该奉行的道义,面对乡邻,则严格遵守长幼的礼法秩序,面对长辈,则恭敬履行晚辈应有的礼貌和规矩;面对朋友,则讲礼仪,懂分寸,谦恭礼让;面对年纪轻而且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则怀宽厚包容之心,与人为善,给予教诲引导。处处心怀爱心,时时心存敬畏,从不与人争先恐后,心胸像天地一样宽广,能够包容万事万物。
我觉得能够符合荀子上述标准的人,最合适的代表就是周公旦了。周公辅佐周武王克殷建周,厥功至伟;《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戒(儿子)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成王年幼,周公以国事为重,勇于担当,代行摄政,成王无知,诫勉教诲,平定叛乱,宽待殷商后裔,封微子于宋。制作礼乐,敬天保民,建侯卫营成周,成王长成,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
荀子说,为人处世做到这个境界,那么贤能的人都会敬仰他,不肖的人也会主动亲近他。如果还有人不能心悦诚服,那一定是乖僻邪门、狂妄奸猾之辈,即使是自己的子弟,也要动用刑律加以惩治才行。我想,如果拿周公来做例子,那么管叔蔡叔就是荀子所谓“訞怪狡猾”之徒吧。
不过,荀子借用了诗经里的一句话,拿商纣王作了反面教材。殷商的始祖契是帝喾的儿子,尧帝时任司徒,顺帝时,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契的十四世孙成汤在贤相伊尹的辅佐下,鸣条之战灭夏桀。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契、汤这样的圣王,却又纣王帝辛这样的子弟,他违背先世帝王的治国之道,拒谏饰非,腐败残暴,害虐烝民,终于导致灭亡。所以《诗经》上说;“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不是商朝先帝们的典章制度不适应时代的变化了,而是商纣王不能坚守祖先的成法。即使没有贤能的老臣辅佐他,但典章刑律就在那里,商纣王竟然不遵循,等待他的只有覆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