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班级中的“尾巴”很大,根据调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困生”所占比例约为30%,而且这些学生与班级整体水平的差距很悬殊,造成学生“学困”的原因有很多:基础差、学不会、对学习没有兴趣、贪玩、自我放弃等。作为教师,我们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此对“学困生”的教育与引导需要我们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教育和转化一个学困生,其价值不亚于培养一个优等生。
任何事情都是由易到难,学习也不例外。就学习本身而言,知识体系环环相扣,没有扎实的基础,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就会漏洞百出,高深的知识更是学不懂,学习的结果也是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其中,更无法做到提高。所以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们是学习较难知识的敲门砖,是学生得以提高的前提,对学生的进一步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比中等生和学优生,学困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弱,解题能力也相应较弱,因此在设计基础类作业时需要考虑学困生的情况,让他们能在适当的引导下,逐步掌握知识和学习的方法,获得成长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对于理科而言基础知识多是一些简单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对于文科而言基础知识多是一些字词的记忆或解释、作业的相关内容介绍等。知识本身很枯燥,因此需要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借助一些灵活多样的形式,例如借助情景设题,将知识点放在生动有趣、生活化的情景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记忆;例如借助互助式的学习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交往,提升他们表达的频度与效率。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采用以一些温馨或具有启发性、鼓励性的语言来对学生激励和暗示,以消除做题的无趣。例如:统计小能手、造句你能行、新锐设计师等。
在设计作业时,我们从教材知识和教师所讲的内容入手,从信息的收集整理入手,从素材的扩展入手,让学生经历时间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不断积累相关的知识,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还要注意控制作业量,增加基础知识的作业量,减少有难度知识的作业量,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好基础性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