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业布置上除了预习类作业、课堂类作业、课后类作业以外,还有实践类作业,实践类作业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例如数学中的调查报告、英语制作家庭卡、地理制作地球仪等。
实践类作业是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深入社会,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来获取知识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它可以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领域,提高学会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以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实践类作业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巩固、迁移与应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实践类作业的类型有查找类、体验类、操作类等,我们在设计实践类作业时需要遵循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让学生通过作业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例如在讲到旋转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旋转的知识为班级设计班徽,既有知识的运用、技能的考查,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我们在设计实践类作业时要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展开,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给学生留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助观察、讨论、调查、查资料、探究等积极主动地去思索、领悟、探索、发现、概括,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以发挥。
实践类作业能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更好地结合,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的探索和解决。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在现在的考试中,对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也越来越重视,赋分比例也越来越大,例如模拟性实践操作题、验证性实践操作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