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4.7癸卯年 闰二月十六 星期五
备注:Day510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跟司马懿学管理》之《改变逆境靠行动》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赵玉平
名言佳句:花最红的时候,也就是它要凋谢的时候,月亮最圆的时候,意味着它马上就要缺了。人生在最巅峰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人生当中,第一个或者第一次永远是难忘的,永远比眼前的好,不是说第一个真的有多么好,而是因为那是第一个。
常将有时思无时,眼前快乐不贬值;人生若只如初见,幸福美满全出现。
一个人做事情,如果人人都觉得你了不起,说明你努力了;如果自己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说明你发烧了。
训练有素的人,遇到遗憾的事,积极地谋划未来;未经训练的人,遇到遗憾的事,痛苦地后悔过去。
权胜才必有辱,威胜德必有祸。
内容:
策略一 抓住机遇,不留余地
司马懿装病这件事情在人际关系上称做“示弱”。
嫉妒相似,不嫉妒不同;
嫉妒强势,不嫉妒弱势;
嫉妒易得,不嫉妒难得。
司马懿遭人嫉恨,在被动的情况下,他没有选择针锋相对,而是选择了走示弱路线,你拿我当对手,我告诉你,我不是你的对手,我身体不行了,头脑也糊涂了,都惨成这样了,根本不可能和你争啊。这种示弱策略不但让曹爽放下了戒备之心,甚至对司马懿有了同情和理解。
采用示弱的策略不过只是司马懿的第一步。此时的他对于权力有着极大的兴趣、极强的需求。司马懿在等待机会!在曹爽大权独揽后,把身边人还有兄弟姐妹全都给封了,正所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加之曹爽人年轻爱玩,喜欢出游,这时曹爽身边的谋士桓范看出了问题,建议曹爽兄弟几个轮流出去,不能一起全部出去。若有人关闭城门,造反夺权,就进不来城门了。
可曹爽却不以为然,他没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包括司马懿。可俗语说,骄兵必败。干事业,不怕有危险,就怕没准备。这时的曹爽就处于发烧状态,觉得自己很厉害,睢不起任何人。可英雄和强者不是被敌人打败的,都是被自己打败的。
嘉平元年正月,也就是公元249年曹爽带着几个兄弟拥着小皇帝曹芳到洛阳城外的高平陵(曹睿的陵墓)去祭祀,司马懿得知消息后决定立即行动。在《晋书》中记录了司马懿起事时的情况,说当时司马懿手中有一个三千多人的敢死队,只听命于他一个人,平时散在首都各地,在城里边推车的、担担儿的,对门卖小吃的、卖煎饼果子的,都是他的生力军、狙击手,相当于两个团的特种部队。
凭借这三千多人的核心部队,司马懿做了几件事:第一,占领武器库,只要手中有了武器,立刻就能拉出军队来;第二,关闭城门,占领洛河桥上的渡口,不让曹爽等人再回来了;第三,司马懿把过去被曹爽排挤的一些老干部都请了出来,主要有三位。一位叫高柔,一位叫王观,一位叫蒋济。并带此三人去见被曹爽软禁的郭太后,让郭太后下旨,封这三个人的官。分别让高和王接管曹爽、曹羲的部队,让蒋济跟自己做说客,准备说服曹爽。
司马懿在一天之内占领了中央所有要害部门和几万军队,招招稳准狠,步步短平快。一天之间,就从一个病床的奄奄一息的老人,变成了大权在握、威风凛凛的将军。
策略二 内紧外松,留有余地
做急事,手可以很快,脚可以很快,但嘴上不能急,嘴急的人,心理状态不稳定,头脑不够冷静。在司马懿抓住机会的同时,也带给曹爽一个机会。桓范在司马懿占领京城各个部门时就悄悄携带司农印溜了出来找到曹爽。在得知城内情况后,曹爽后悔莫及,桓范提供三个反击策略:
第1, 建议立刻前往许昌,因为城池高大,在地势上可攻可退且兵精粮足。
第二,有皇帝在,太后发的诏书就不算数。况有祖训,太后不能干政。现在立刻以皇帝名义下诏书,让天下各路兵马来勤王,他只有三千人,拿下他不在话下。
第三,咱有粮食也有兵,咱有皇帝圣旨,司马懿没有。
桓范这个主意对于司马懿来说是巨大的威胁,但司马懿却笃定曹爽不会听,他评价曹爽用了一个成语“驽马恋栈豆”。意思是说资质平庸的马,就贪吃槽里那点东西,不可能有远大的理想,只有良马才恋草原。
果然,桓范在得知曹爽的想法不禁痛哭,因为他做了“把老虎的主意出给老鼠,把雄鹰的主意出给苍蝇”的蠢事。反而是做着财主梦的曹爽投降司马懿后,被立刻软禁了,不光是捉拿了曹爽兄弟,桓范等人,还寻了些谋反的证据,将他们全族杀得干干净净。
曹爽只是个贵族小青年,养尊处优惯了,对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都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无论是才华能力,还是道德人品,都不够辅政大臣的材料,更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曹爽的失败可借由管理学的一句话---“权胜才必有辱,威胜德必有祸。”意思是说权力要大过才华的话,就会办丢人的事;威风要是大过修养的话,就会招来祸端。
“有多大的脑袋,戴多大的帽子;有多大的锅,盖多大的盖儿”。人生的规律是,没有扛不住的贫寒,只有扛不起的富贵,过穷日子不用考察能力、修养,而且周围人都会带你。过富贵日子必须要有能力、修养,而周围的人还会琢磨你,追求富贵的时候,真的要想想,你自己担得起吗?
曹爽就属于既没有能力也没有修养,非要担这个担儿,最后给自己招来了祸端。所以人在富贵路上不能贪心。我们说人生就像跑高速,开车的人得记住,懂得踩油门那叫力量,懂得踩刹车那叫智慧。
策略三 造足局势,获得认可
历史上把公元249年正月发生的这次事变称为“高平陵事变”,这一事变,敲响了曹魏政权的丧钟,为司马氏政权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这个事变背后有很深刻的原因,司马懿的成功不是简单的成功,曹爽的失败也不是简单的失败。中国古往今来所有事变都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叫“势”。第三个条件叫“局”。第三个条件叫“变”。“势”讲的是民心向背,“局”讲的是力量对比,“变”讲的是时机条件。
首先从“势”上看,曹爽刚当领导就大肆安插亲信、独揽大权,且在公元244年伐蜀时被费祎王平打得大败,连洛阳城的小童都编童谣讽刺曹爽集团。民心就是天意,曹爽舆论不占优势,失去了民心。
从“局”上看,曹爽掌权后的一系列改革,极大触动了世家豪门的利益,这些人联合起来,站在司马懿这一边,成了司马懿 的坚定盟友,而曹爽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双方对比已经很悬殊了。
从“变”上看,曹爽狂妄自大,听不进去正确的意见,没有风险意识,对司马懿的政变野心和狠辣手腕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一点应变措施也没有。
有了这三方面的因素,司马懿才能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把八年多的曹爽集团连根拔起,消灭干净。在这之前,司马懿还公布了曹爽的罪证,制造了舆论。首先他对曹爽采取了围观监视的策略,还给曹爽及时送去粮肉等食品,让曹爽误以为司马懿并不想要他的命。
其实司马懿一刻也没有闲着,他一边派人围观监视曹爽,一边给曹爽罗织罪名。更狠的是让曹爽集团的骨干成员何晏负责审理取证工作,等证据收集齐了,何晏自己也没有逃脱被灭门的命运。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司马懿起事这一天是正月初六,而灭掉曹爽这一天是正月初十,正月十八就天下大赦,十三天时间,司马懿就把曹爽苦心经营了八年的班底给清理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
在忍了八年时间以后,司马懿终于扬眉吐气了。不过,就如同当年大汉的忠臣看不惯曹操一样,忠于曹魏的一些臣子也非常看不惯司马懿大权独揽。他们把司马懿看成是国家的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
启示:郭德纲说过,“人有多大的能耐,挣多大的钱;有多大的胃口,就吃多大点儿的饭。”说的是人要量力而行,不论是吃饭、吹牛、还是办事,别故意显摆自己,因为这很容易丢脸。
从曹爽的经历来看,自不量力还偏偏自信满满,害了自己不说,还连累了忠心耿耿的身边人。
井底之蛙只满足于坐井观天,离开这口井便不知所措。
其实在高平陵事变中,曹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终究心智水平有限,接不住这天赐良机。
与其说这是曹爽的命运,倒不如说是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总以为岁月静好,万事尽在掌握的思维模式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