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gela自在
当孩子说:“妈妈,我不喜欢学习怎么办?” 妈妈的反应会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大儿子在学习之前,就这样跟我“坦诚”说明了。
我发现,关于喜欢学习或者不喜欢学习这个问题的思考,似乎掉进在一个陷阱里。
一直以来,以为孩子主动去学习,并且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喜欢学习的表现,而一想到作业就推三阻四,拖拖拉拉,学习时紧皱眉头,甚至抱怨,就是不喜欢学习的表现。
然后就纠结于这个表象,看到孩子喜欢学习,心里就舒坦,看到孩子排斥学习,心里会焦虑。
如果实在不想面对,就搪塞一句: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以为由此就可以安心了。但是当看到他逃避学习的样子,又会忍不住心里像有一万只蚂蚁再爬一样的担心。
有时候,大人以为只有自己会着急,会难受,孩子看似无所谓。从个人观点来说,在家长抓心挠肝的时候,也许孩子心里也正有这样的感觉,只是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我观察到,当他们发现自己克服困难,完成一件学习任务的时候,内心是喜悦的。这个时候,你可以说他们是喜欢学习的,因为他们会重复体验这样的快乐。当遇到困难,不知道怎么面对时,产生逃避的心理,大人很容易从表面现象看到孩子抗拒学习,便由此定义他们不喜欢学习。
于是,孩子便跟随着大人,去评判自己,我是喜欢学习的或者我是不喜欢学习的。
今天,当大儿子问我不喜欢学习怎么办?也引发了我以上的思考。
我用自己现有的认知水平回答了他:“妈妈认为没有绝对的喜欢学习或者不喜欢学习之分,当你觉得自己不喜欢学习,也许你不喜欢的是学习中遇到的那些你认为克服不了的困难,而当你发现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去克服它们时,你再感受下自己的心情,可能又觉得自己喜欢了。”
晚上,他再去学习时,突破一个个难题,心情愉快了很多。他说,他喜欢这样。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我自己也是如此。学英语时,看到复杂的语法时,内心会产生烦躁,逃避,气馁的想法。经过反复推敲,学明白了一点,信心又倍增,也格外喜欢看了。
所以,是否喜欢学习,也许只是某个阶段的某个状态,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化的定义,也不能一概而论。
今天在《发展心理学》上看到一句话:“人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这就是意志的过程。”
学习,也是一个体现和磨练意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