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陆澄录》。知志可以诚意,当我们不知道人欲天理是什么时,如何去私欲、存天理?那么,何谓人欲,何谓天理?
先生说,不需要知道所有的天理和人欲到底是什么,只要发现一点人欲,就把它去掉;只要感受到一点天理,就存养扩充,天理越来越清晰。
当遇到岔路口时,需要问老师。这方面我深有体会,每次遇到棘手问题,都会及时向老师们请教。在做中学,行中学。如同彦华老师所说,当你遇到抗不了的问题,我依然会帮你抗。
在一次次历练中使我学会了成长,边学边修行,边做事,边修行,不是当我知道了才去做。要时刻践行,去除私欲,存养天理。最终知道私欲是什么,天理是什么,最终致得良知。如同老师一再强调的,不要只在文字语言上下功夫,即使对文字烂熟于心,不去实践,那又能怎么样呢?
文意上求“道”,离道越来越远。在本心上往内求。“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即理,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明了,则知道什么是天,什么是道。在心上体认,不假外求。“道”自呈现。
通常情况下,我们还去除不了内心的私欲,美其名曰“人情味十足”。殊不知,在我们自我感觉“吾性自足时”,不经意间触碰到了约束制约我们的底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锻炼了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也引领我们,在做出的每一项决定时,孰重孰轻,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让我们的意气用事导致全盘皆输。最后,为行为买单的只有我们自己。
读家书,听点评责善分享感悟
读霞姐家书,让我再次体会到我们家浓浓的爱意,亲情大于一切。通过这件事,我越发感受到核心凝聚力至关重要,大家都在背后用自己的方式默默付出,力争兄弟姐妹们用爱温暖每一个人的心。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人生遇到这样一群人,是我们共同修来的福气。
听李老师点评责善,被她引领进故事的主角。曾几何时,多少次为了孩子的成绩发愁,夜不能寐,那滋味相信很多家长经历过。自从学习后,我有了属于自己的事情,不再天天盯着孩子的成绩,即使偶尔不太理想,能把这件事淡化。是孩子变了吗?是我在改变,所以,孩子在变,眼中的一切都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