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一早,我们吃了简餐(面包和客栈老板送的牛奶),迎着晨光出发了,计划从客栈徒步到乡会桥车站餐厅吃午餐。
早晨还算凉爽,沿着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石屏)走,道路旁的景色很美。
路过一处处玉米地、菜园、荷塘,爬满架的丝瓜花、喇叭花,忽然从空中掠过的白色水鸟,悠闲的水牛……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走一段就歇一会儿,一点不累。
孩子们印象最深刻的是遇到水鸟妈妈和四只小宝宝横穿铁路。两只紧跟妈妈步伐的顺利翻过铁轨到达路的那边,另外两只东张西望耽误了时机,又因为我们的靠近乱了手脚,一时间被困在两条铁轨间……帮助它们成功穿过铁轨,孩子们开心地说:“再见小水鸟!”
云朵同学补充说:“千万不要掉队啦!”啧,这听着像是在跟自己说哦!
河岸边一只小螃蟹,显然比“列入中国建桥史册”的双龙桥更有吸引力。
徒步后第二天,我们乘坐小火车去参观团山村古建筑。同一条路,徒步与乘车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这条铁路不属于滇越铁路,但却是滇越铁路催生出的我国第一条民营铁路。当时,为了不使法国人染指个旧的锡矿,云南人修建了这条轨距仅为0.6米的铁路,俗称“寸轨铁路”。从1915年5月开始修建,至1936年10月10日才全线建成通车。当年这条0.6米宽、177公里长的铁路如今已全部被淘汰。然而,它在短暂的时光里,已为滇南山谷打开了通往世界繁华的通道。
这条铁路也创造了很多个国内第一,中国最早自己修建的铁路,历史上最小的铁路,运行速度最慢的铁路,修筑时间最长的铁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民营铁路,唯一发行货币的铁路等等,而这些纪录,记载着云南铁路史上一段段最值得骄傲的传奇历史。
小火车到达终点站--团山村。团山是彝语“图色儿”的音译,意为风景秀丽的地方。
团山村居民大为张姓,据说“明洪武年间始祖张福于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至建水,“喜山川毓秀,风俗醇美,始居西门外兰头坡,继迁沪江上游张宝石寨,后睹团山形势耸拨,众山环拱,甲於他境,复移而之。迄今六百余年,子孙繁衍竞成巨族。”
团山民居的建筑装饰均为清式风格,互相仿效,又严格遵守建房的等级制度进行建造,房屋的斗拱,梁坊、廊檐、门窗、坎墙、须弥座,柱础等处的木雕、石雕、砖雕形式多,各具特色,雕工巧细,精美绝伦。
四壁和楹梁上布满诗词绘画以及富有哲理的楹联,将封闭的庭院营造成一个“修身”、“齐家”的文化道德场所。
“惟善为宝 树德务滋”写在“皇恩府”楹梁上。进门时看见一个老人家正在菜园里浇菜,转一圈看到他坐在堂屋门口桌前,桌上放两本书,有个牌子写着签名售书。
张立永老先生1938年出生在这所老屋里,后来上学、工作离开了家乡。90年代末退休后,因为家里老人无人照管又回到“皇恩府”。回乡后,收集整理了团山村的珍贵资料,编写成《团山 我的家乡》。
老先生书中写到团山村的大井、团山村的青石板路都是由历代张氏族人捐资为全村人修建,如今村里用的自来水也是张立永老先生牵头为全村人安装的。
我读到这些故事的时候,不由得又想起梁楹上的八个字--“ “惟善为宝 树德务滋”。次日跟孩子们分享,无论怎么样豪华的房子都会倒塌,只有住在房子里人活出的精神才会一代代传下来。
这一周又接着参观了朱家花园和文庙。孩子们在新鲜感过后,逐渐又些感到乏味了。我有些遗憾,未能请到马老师他们讲一讲这“不就是些雕得好看的石头木头”们。也有些许伤怀,他们对美食似乎更有兴趣一点儿。哎~或许是时候未到吧,我安慰自己。
主课,我们继续讲《黑暗传》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日月合明” “盘古分水”
故事讲到盘古分水后,化为鲲鹏的江沽吐出九颗泥丸,泥丸落地成为九州。孩子们都高兴起来!
“我就希望江沽没死,他果然还活着!”
“哇,那九州就算是他创造的喽!”
看来,意志坚定又勇敢的江沽让他们印象十分深刻呀!
两周的游学顺利结束了。这两周内容丰盛,遇见许多有趣的人。
李罡老师特意邀请了建水文庙洞经乐队为孩子们带来的专场演出。据说在以前,这是一个不是秀才都进不了的乐队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烟盒舞传承人小李老师,感觉是个啥都会的宝藏男孩。
在临祥寂泡了一个星期,客栈边紫陶店里的物件“看上去有点呆”了。
建水本土音乐人阿光老师。老师十八班武艺样样精通,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各种穿越,融合,贯通……在不一样的音乐氛围里孩子大开眼界!
板井豆腐坊的阿姨手工包豆腐,一捏一个准,块块豆腐一样大,手速惊人!
板井豆腐坊学完包豆腐,在井边凉亭偶遇老年票友。
听完爷爷奶奶的演唱,孩子们都大声叫好!看到老人家们因为孩子的到来而欣喜,再听说孩子们也会唱几段,他们就很高兴地为孩子们伴奏。最后老少大合唱看得我眼泪落下来……
对同一件事的热爱,彼此间的欣赏,瞬间就就让我们亲近起来。
有老人家说,没想到还有孩子喜欢唱这个。“嗯,我们喜欢,会好好唱下去!”
建水游学,在这一场偶遇中落下帷幕……
建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