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这周,是数学版块第三周。我们继续了解古人是怎么来统一长度的标准。
常说“条条大道通罗马”,而说起古罗马的道路,不能不说到里程碑。
大约在公元前120年左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公路法正式颁步实施,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屋大维·奥古斯都在罗马广场树立了一块中央石碑,以此为起点每隔1罗里设置一个里程碑。里程碑是用巨石雕成的,有近一人高,直径达30厘米。里程碑上刻有皇帝的大名,并标明到某地的距离。
13世纪初期,英国的尺寸十分混乱,给生活和贸易带来了诸多麻烦。英国高层对此十分关注,但一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约翰王有一次不耐烦地在地上踩了一脚,然后指着凹陷下去的脚印对大臣们说:“就让这个脚印作为丈量的标准吧!”英尺的标准算有了着落。具有历史意义的“英王御足”被制成长度标准,现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中。
到了16世纪,有个德国人找了16个从教堂出来的男子,分别测量了他们左脚的长度,然后取平均值,以得到一种更加科学的英尺标准。
英制长度单位除了英尺之外,还有码、英寸和英里等。
9世纪时,英王亨利一世在与大臣们讨论一码长度的时候,大臣们为此争论得不可开交,亨利一世着急地一拍大腿,说道:“你们不要再吵了,从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离就是一码!”一个久拖未决的问题,就这样尘埃落定了。
据称,英寸的标准来源于10世纪英王埃德加的拇指关节长度。但到了14世纪,英王爱德华二世颁布了“标准合法英寸”,即从大麦穗中选取三粒最大的麦粒排成一行的长度就是一英寸。
这些故事让孩子们听得乐不可支,想到测量版块第一天时自己也是用上了脚啊、手啊、指节啊、胳膊啊……又觉得合情合理。
最后我们讲到古代中国人的尺寸怎么规定的。
《孔子家语》中有“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寻”的说法。这说明我们的先辈也曾用人体的某一部分或某种动作来作为计量的基准。
作为长度的基本单位,汉字中的“尺”字是比较典型的象形文字
造字本义:从脚掌到膝关节的小腿。从手掌到手腕为一“寸”,从脚掌到膝部为一“尺”。
周五结束时,给孩子们布置了作业:去了解“退避三舍”的故事。
随着春分日的春季庆典的到来,我们更真实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每天早晨,我们唱“叠叠春山含碧,弯弯溪水流清……村后村前桃李,相对笑盈盈~”。
厨艺课,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一款特别的春之味——什锦果蔬米皮春卷!明媚的色彩,清甜的香味,秘制的爽口沾水,唤醒你沉睡的味蕾!(哈哈,这舌尖版解说词来自杨静老师。)
书画课,弘沁老师带孩子们户外写生——梨花。
这学期手工课,开始学习勾针,孩子们都逐渐掌握了技巧,尤其是男孩子们,进步神速。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校园里有什么正在悄悄地变化着,生长着……
我们下周见!
怀着崇敬接纳孩子
带着爱教育他们
护送他们迈上自由之旅!
——鲁道夫·施泰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