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长志
又曰:“良知在‘夜气’发的方是本体,以其无物欲之杂也。学者要使事物纷扰之时,常如夜气一般,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①。”
①《易经。系辞上》:“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夜气”在本书上篇【048】有详细解释,这里更通俗的说,夜气是我们晚上静思所产生的良知善念。人白天要应对各种人情事变,相对扰动比较大,心体容易沾染各种杂质,气就不容易特别纯净。晚上人比较宁静,扰动很小,气会比较纯净。
阳明先生说,“夜气”是没有外界扰动的时候,心宁静的时候生发出来的,这个时候心体没有私欲的攀附,气是纯净的,所以更接近良知的本体。做心性功夫的人,如果能让自己的良知始终保持像“夜气”一样,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了。
保持“夜气”于“纷扰之时”对心性功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阳明先生在指挥作战之时,常常是前堂处理完军机大事,回到后堂继续神态自若地讲学,确实做到了“言亡虑绝,事过无痕”的良知常在,万事循理的心性境界。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出自《易经·系辞上》,原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范”字在这里是“范畴”的意思,“围”是包围。“化”就是变化,化育万物;“而不过”,指不超过。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没有任何法则是超过《易经》以外的,所有宇宙的一切学问,都离不开《易经》这个范围。《易经》的学问懂了,整个宇宙万物就都懂了。
“曲成万物而不遗”:“曲”就顺从“道”的弯曲,完全吻合地跟随“道”。“而不遗”指没有遗漏。《中庸》叫作“参赞天地之化育”。“参”是参与;“赞”是帮助、赞助。要参与天地、帮助天地而不是损害天地。
天理是在变化中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公路一样,不存在几百公里的高速路都是直线的情况,修路都是根据地势、河流等具体自然情况来修建的,开车是要沿着公路的变化向前开,而不是固定死方向盘就不管了,那样肯定会出车祸的。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的解读各说不一,朱熹说“通,犹兼也。昼夜,即幽明、生死、鬼神之谓”。昼夜之象是常人皆知,昼夜之道真正懂得的人就没多少了。
“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易经·系辞上》第二章),若要进而知刚柔之性及其往来变化,必须透知阴阳相济相生之理。昼夜之象涵盖了深存其中的幽明、生死、鬼神等一切万物之象;以阴阳相济相生之理为根本法则的昼夜之道,当然就涵盖了深存其中的幽明、生死、鬼神等万物诸象变化之理。可见,此处之“通”,兼具层次递进、深入浅出、化繁就简之义。而其中“知”,是以“通”为前提的。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结合上下文的“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神”的意思是指阴阳变化之道。
“故神无方”,“方”指方向、趋向。天地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之中,其中虽有永恒的规律,懂的人能看清楚,不懂的人看去觉得好像万花筒一样,是没有具体方向趋势的。所以才说“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 是以“用”为“体”的,“体”在“用”上才能看到。无“用”就看不到“体”,“体”本身是看不到它的功能的,只有在“用”上才能看到它的功能。《易》理是无定在,而无所不在的。凡在某—方面“熟能生巧”而擅长者,当均有类似之体悟。所以说“《易》无体”。
这四句是为下文“一阴一阳之谓道”作铺垫的。有志“参赞天地化育”者,必须学习效法天地造化万物之妙而成的《易》。
图片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
图片
刘长志
正本清源,吾辈本分!
4人喜欢
阅读 226
刘长志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