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钱穆先生说本篇是一位学者的毕生经历,也是孔子自己经验自述。从年轻时求学,中年时有朋友远来,到老年时不再根据别人评价而作为价值取向。另外,从整部《论语》角度分析,将本篇作为开篇第一尤其深刻用意,即在强调孔子学问根本强调“学”字。钱老先生感叹孔子距今二千五百多年了,学问内容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时至今日仍有“时习”,仍有“朋来”,仍有“人不知”的境遇,学者内心仍有悦、乐、有愠、不愠之感受,可见孔学之历久弥新的恒久价值!
李泽厚先生认为本篇强调悦和乐,是中华文化的“乐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耻感”和“罪感”文化,也是中华学人为学追求的境界。“悦”强调个体感受,“乐”则升为群体间的共性,“人不知而不愠”则是强调在群体中保持独立个性和尊严,三个层次逐层递进。
稻盛和夫先生创建“阿米巴”经营模式就是让同事共享利益,共同管理,让同事成为志同道合有共同目标的同伴,大家为共同利益而努力是快乐的。在工作中要放眼长久,不能仅仅关注别人的一时一刻的评价,这样才能放下追求短期利益的私心,成就大事业。
我以为:本章为《论语》首篇,三位大师给出的解读充分彰显了他们的独特视角和功力。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
钱穆先生:通过外交事务这一点可以看出,郑国做事的严谨和郑重。郑国统治者能得人善用,将群贤的独特才能发觉并统一使用,可见其治理国家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李泽厚先生:分工合作,人尽其才。
稻盛和夫先生:孔子教导我们自己能力不足的地方,要请别人来帮助弥补,取长补短,相互协作。这也是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