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230条辨:“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原文解释】阳明病,胁下痞硬胀满,不解大便,呕吐,舌苔是白的,为柴胡症未除,治疗可用小柴胡汤。用药后,上焦经气得以畅通,津液能够下达,胃肠机能得以恢复,全身就会畅汗而病解
这里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看起来是大柴胡,张仲景说可与小柴胡汤,实际上大柴胡汤也可以用,没有关系。这里为什么说可与小柴胡,有可能是错简。
一般来说,我们吃了药以后,流了汗出来,我们这个汗是微汗,不是大汗。这种汗就是一点点,摸到皮肤上有一点粘湿的,不是那种流汗。如果吃了药以后,大汗,这一定会伤津液,这是不对的。吃了药以后,解除病邪,一定是微汗出。胃口恢复了,大小便正常,皮肤上粘粘的一层汗。这个濈然而汗出,就是说的微汗。
所以,这里讲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当你把病气排掉以后,胃气恢复,身体出一点点微汗,因此,我们出汗,与胃气有关系。
如果你麻黄汤开的很好,病人吃了药,出一点点微汗,这是最棒的。如果是大汗出,变成了大承气汤,发狂奔走,谵语,这就是你的剂量开得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