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什么事情就是走个形式,演一演给人看的,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必要做呢?
也就是所谓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盛行的组织会落入低效和冗余,变成下属们表忠心,上司们刷存在感和获得虚荣心的场所。
张丽俊老师最近提到了形式主义的话题,说形式主义的公司会越来越没有战斗力效率,成了个人情世故的低效冗余的机构,带不动。大家会把心思都花到不产生实际效用的地方去。
那么,如何判断是不是形式主义?张丽俊老师给出了三个判断标准。
第一个,有没有拿到结果?
这个事情能不能帮助你拿到结果?对你的结果是起到加速度的作用呢,还是阻碍的作用?
比如,你在公司里推行一项制度,在团队中施行一个方案,先要考虑其实际产生的意义,如果形式大于实质,价值不大,就要坚决叫停。
这就要求,你自身要有很强的“结果思维”,凡事先考虑结果,用结果倒逼自己在工作中能够脱虚向实。
第二个,有没有提升效率?
你推行的制度,施行的办法,有没有提升效率?是让流程变得简单了,还是变得复杂了?
如果流程和制度,最后都变成了一道道“关卡”,那就是形式主义。
简单,就是效率。而形式主义往往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既增加过程成本,也束缚住基层做事情的效率。
第三个,有没有帮到别人?
做的这个事情,对大多数人是好事,还是坏事?你有没有帮到别人?
有些管理者搞形式主义,其实是投老板所好。通过形式主义,去证明自己对老板的忠诚。
老板说要打造狼性团队,就天天带着团队喊口号,大讲纪律,动辄对员工惩罚,全然不顾这么做是否对团队有利,对公司有利。
像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尽可能地多为他人考虑,多做利他之事,那么别人也一定会回馈你。
你为别人创造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
张丽俊老师做了个总结:
废掉一个团队最快的方式,就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做的是表面功夫,凝聚不了团队。真正要带出好团队,你就要勤修内功,去解决一个又一个实际的问题,带领团队不断地打胜仗。
所以,打好商业基本功很重要,所谓的扎马步,是练武的基础,想要提升个人能力,也需要一项项基础来夯实自己,才能继续建造高楼大厦。
由此想到,现在很多人读书也是在走形式主义的路线,可以按照上面说的那三条来评估一下,一是,你读书有没有拿到结果,光是看不践行,始终都不能将书本中的内容化为己用,融汇贯通,比较像是在进行休闲娱乐杀时间的活动;二是,有没有提高效率,这里的效率可以理解为看书效率,你有没有人为的加入一些不必要的流程进去,设置很多繁琐的流程步骤来读书,让自己开启读书这件事变得很复杂,门槛很高,准备动作太多,以至于你都不想打开书本。三是,有没有帮助到人,这个人就是自己吧,看书帮助到你了吗?还是只为读一下主流媒体在推荐的书单,或者为了快速写个读书笔记发出去,或者干脆就是标榜自己的勤奋好学。让自己得到提升,获得思维的启发,认知的升级才算是有帮助。
看看自己有没有变得形式主义,工作中,生活中,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脚踏实地,多一些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