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上,一家四口站在一个角落里,说着悄悄话,男人一会低下头跟旁边的小男孩说几句,一会转过头,和小女孩说几句,一会又和身边的女人交代着什么。这是最平常不过的场景。
可是当我送了人,再次过来以后,却看见男人一边拍着女人的背,一边笑着说“快,别哭了,再哭别人都笑了。”女人显然情绪低落,难过的泪水,并没有因为男人的几句话就有所好转,俩个孩子抱着男人的腿,哭着说我不想回去,我想和爸爸在一起。看到这里我突然很难过,拉着壮先生的胳膊,匆匆离开。
我去过不同的车站,被人送过,也送过别人。迎来送往已经的场景早已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回。
我以为自己早已习惯了身边的人来人去,看开了离别,可是未曾想到,未来的某一天,现实生活给我上了深深的一课,而我却无力反驳。
“在路上”这个词我觉得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这代人,曾被人称呼为“90后”的一代,我们的追求和梦想。不管未来的路有多么艰难,我们的状态似乎永远都是一种热情饱满的姿态。对我生活里的困难,有能力跨过去的自己就过去了,跨不过去的,我们也自有一番说辞。
可是今天,当我再次去车站送人,而目睹别人的送别场景后,让我重新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和那些我们一时半会跨不过去的困难,我们该怎么办?
前几年之前,网络上突然开始出现一个词“小候鸟”。那几年我还在上学,还没有结婚,没有为人父母,听到这个词,心里对留守儿童除了同情之外,更多的感觉来自对自己的一种思考。我想我的孩子,以后一定不能成为这样。我要好好陪伴她成长,给她最好的教育。
可是婚后,我突然发现,很多事都是身不由己,计划赶不上变化。婚后不久,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我怀孕了,便呆在家里安心养胎。壮先生一个人出去工作。
那一年多,我们除了电话里偶尔述说此次的思念之外,更多的时间是在相互抱怨,他抱怨我不理解他工作的辛苦,我埋怨他不理解我在家里养胎待产的焦灼。那段时间是怎么过来的,我已经不想再回忆。但是因为孩子的到来,我们之间所有的隔阂都释怀了。
孩子出生后,我带她到七个月。后来因为自身奶水不足,还有想着出去工作等一系列原因,也就趁势给孩子断奶了。
孩子由婆婆照顾,所幸,婆婆比较年轻,在育儿方面也不是属于完全照搬老经验的那种人。妈妈去看过孩子几次后,也跟我说,婆婆把孩子照看的很好,我也就安安心心地在上班了。
上班后,感觉自己并不能像没结婚前那样,不管怎么用心,总是要抽空腾出一些时间来问问孩子,自己不在孩子身边,总是觉得亏欠她很多。也想过努力去改变这样的现状,让自己可以陪着她成长。可是,最开始的热情,总是在有意无意间被现实狠狠冲刷。有时候自己也怀疑,这样下去对于改变这样的现状,到底有没有用。
身边的很多同事,也是面临和我一样的问题,老人年纪大了,看孩子越来越力不从心,自己想回去带孩子,可是想想回去后,家里老小五六口人的生活,都压在想法一个人身上,又开始退缩。长期两地分居地夫妻关系,也一点点地出现了问题。
同事们也有很多趁着暑假的空隙把孩子接来。一家人在租房里度过快乐的假期,夫妻俩轮流请假,抽空陪孩子出去玩下,等孩子刚适应这里的生活,暑假到了,又得请假把孩子送回去,年年往复。
面对如今“小候鸟”、“留守儿童”的巨大阵营,我深感生活的不易,如果条件允许,哪个人愿意离开父母、孩子,背井离乡地出来工作。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而今想来,却真是很难拥有。
就像我曾说过壮先生不浪漫一样,他跟我说“如果有大把的钱花,哪个男人不懂浪漫,只是有时候你们要的那种浪漫我们负担不起。”
可是生活就是这样,并不会因为某个人、某些事有所改变,而我们只能继续选择在这江南的小城,为自己想要的一切而努力打拼。
愿,你我都有梦可做,
愿,我们都终的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