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情感和事件隔离开,我想我是很有发言权的,和文中学员A一样,我的爸爸常有家暴,妈妈冷漠又控制欲强,记得有一次爸爸把妈妈的头打的血流不止,现在想起当时自己知道这件事的时候除了想办法替妈妈报仇外,更多的是面对如此恐怖的家庭深深的无力感,当痛苦的感觉多到一定的程度,我便开始去回避感受,好像不去感受这痛苦,就不会被这痛苦吞噬,确实这种把情感和事件隔离开的做法替我免去了不少难以接受的痛苦,但也让我养成了几乎对所有事都是习惯性的麻木不去体验假装忽视,这种惯性给我的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每一次忽视一个感觉的时候,内心真正的想法却并非如此,于是,忽视和真实想法就会展开激烈的争论,消耗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事实上如果诚实坦然的面对自己的每一个感觉,把自己真实的感觉表达出来,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可怕,也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相反任由习惯忽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自己而言是极不公平的,而且容易丧失自己的边界感,给了别人不断的逾越自己边界的机会。
讲感受比讲道理更让人容易接受,讲感受是捧出一颗心。
书中让学员围坐成一团,闭上眼睛,每个人轮流默讲一个故事,讲完之后大家通过感受来判断,他刚才讲的是悲伤的快乐的还是恐怖的故事。不同的人感受能力不同。也就是说就算不靠视觉和听觉,我们也是有机会感受到情绪的好坏的。
不难发现很多人口中的所谓的坚定不移的观点实际上常常是别人的声音,正如乔布斯说的: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你得找到自己的真理。头脑里有很多想法可以作为观察、思考世界的工具和对象但尽量不要认同头脑里的想法,认为这是自己的想法,越是执着于此,越是被头脑控制,讽刺的是,这些想法极有可能是别人灌输给自己的。
一个人在力所能及、不受阻碍的范围内,寻找他的好,他的最高利益,他将获得自由安宁高尚与虔诚,心甘情愿的做我们生来该做的事,不要想太多,比如你在谈一段恋爱,你可以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爱他,努力使关系达到最佳状态,你的行为在你的控制之下,但是你不能控制他是否会更爱你,把生活建立在控制的幻觉之上,注定会痛苦,当幸福与安宁建立在不断变化的事物上,他们就无法得到保障,当幸福与平和不受变化的影响而存在时,他们就更可靠,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自己做饭、考研能做好就感觉很好,不吹毛求疵不怨天尤人
理性情绪疗法涵盖的内容总体来说就是抗拒、超越自身能力的苛求、不重视自身感受、为未知感到焦虑、追求完美和过度依赖外界的情感供应等,适合心理问题不是那么严重的人,说也奇怪,我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最后留在身边的是一个偏执、无知、情商又低的家伙,各方面都让人没法直视,他的工作让人有种羞耻感,他每次隐藏这种羞耻感的时候,这种羞耻感就传到我这里来了,而以前的我也心甘情愿的陪他演戏,现在的他对于任何东西都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而且觉得他以外的人喜欢的东西持有的看法低俗又卑劣,以此显得自己高尚又独特,对别人的这种诋毁达到了变态的地步,凡事都要高人一等,像喷射火焰的火山,但凡开口,火势汹涌,你以为他是情商低 其实就是他的敌意不加掩饰的通过事情攻击了你而已,而我却把这种攻击看成是对方情商低和不是故意,其实他对于我只要开口,就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我把这看成是他情商低其实是给原谅自己的软弱和任人宰割一个借口,表面是不想放手但是实质是要肆意发泄自己的敌意,忽略我的感受是家常便饭,对于这样充满敌意的人,就应该有回击恶毒该有的样子,我在这一年中有不少成长,可以接受喜欢的人的突然离开,几乎是立刻就接受在他们心目中我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过客这样的事实,不再自己加戏活在他们是在等我回去找他们的想象中,以后, 我要做他的镜子,他偏执我要比他更偏执,他无知的笃定,我要比他更笃定,这个课题若绕不过去,那我就要和这个课题死磕到底,至死方休,近来总是会幻想如果我从未遇到过或者在那个七夕的夜晚拒绝了他,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会不会有后来这些事的发生,或许就算不遇见他 ,我也会挑中别的各方面一无是处却习惯打压别人抬高自己的蠢货,你现在受的罪和你的每一次重要决定都脱不开关系,一直以来只要一个人表现出需要我、没有我坐立难安、离不开我、我的存在对他有重要意义,那么不管他多么差劲、做了多少让我倍感摧残的事、让我捱过多少沮丧的时光,只要他表现出这种需要,我就会像飞蛾扑火一样再次扑上去,就算知道自己可能会被烫伤甚至殒命,也义无反顾,为了体验被需要,我不惜一次次的试探,离开又回来反复折腾,如果确定他不会离开,就会体验到不被抛弃的满足感,而被需要就是我字典里的爱,但真能让我反复折腾又不离开的往往都不是和自己旗鼓相当的人,都是让人不好意思拿出手的货色,比如一个大我十几岁身高和我一样的失败老男人、一个像流浪汉一样的混混、一个在殡仪馆工作的虚荣又悲观负能量满满的自恋狂、一个从不联系我,联系就是去宾馆的渣男,说到底,我需要的是段恋情吗?我需要的是爱吗?不,都不是。我需要的是一遍遍重演小时候被无情忽视的戏码,并且在这场长大之后的戏码里体验到自己扭转了被人尤其是自己赖以为生的家人忽视的体验,如果扭转成功我会倍感畅快,让我觉得自己改变了什么,如果扭转失败,就再次跌落到童年体会到的痛苦里,而畅快的代价是一遍遍去体验我小时候那样被忽视的痛苦,在一次次的重演当中我的伤口并未因此愈合相反,我的伤痛只是被扩大并且变得更严重了,而可以带给我所有真正的爱能带来的好的感受的人往往会被我忽视,因为这种关系里面品尝不到小时候开始已经习惯的痛苦,从小痛苦的人长大后会重演痛苦,从小幸福的人长大会复制幸福的体验,我习惯了痛苦,并习惯了这就是人生原本的样子,可是,人生真的应该像小时候那样一直痛苦下去吗?与其说是找对象,我更像是悉心挑选可以和我上演痛苦戏码的演员,而当他们进入角色,不断伤害我的时候,我会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乐此不疲的纠正,好让童年受到的伤害在长大成人后新的关系里有不一样的结果,但是次数多了就会发现,我无法改变任何演员,他们如果一开始是作为制造痛苦的角色被我选中,那他只会永远的复制下去,如果不想再体验痛苦的戏码就得换人,换成能带来幸福的角色,唯一不同的是,幸福的关系里面无法满足自己纠正什么的欲望,事实上没有什么是自己能纠正的,能做的只有选择,童年的痛苦也不需要再在成人的关系里面再次上演,就算上演只会让伤害再次重演,更谈不上治愈,唯一可以治愈的不再选择会制造相同痛苦的演员,找一个可以制造幸福的演员,开始新的戏码。错的人是不可能被你修正的,他们会继续错下去,你要做的就是彻底的转身,选择对的人。
头脑中一闪而逝的第一念头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但试着抓住他们,顺着他们做自由联想,看看自己会从这个想法想到什么又想到什么,直到碰触到深刻体验。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通过示弱可以得到父母的怜爱,那长大后在处理亲密关系和面临一些其他突发状况的时候,容易习惯性的运用原生家庭用惯了的这套方法,但这样的习惯往往会让人觉得软弱而不会产生怜爱。
喜欢迎合的人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好像从他身上剥离了,而且容易给人制造愧疚感,他们会不着边际的提醒你欠她的,这样的迎合者往往无法主动发起攻击。
当你走到人生的一个节点蓦然回首好像在某件事上陷进同样的格局,你的人生在不断的轮回中,深入观察不难发现我们的头脑试图想象别人该如何如何,当别人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情绪痛苦产生,而情绪痛苦累计的多了,就会变成身体痛苦,我们越是对自己的想法执着,特别是对我们关于别人该如何如何的想法执着,希望世界按照我的想法运转,越容易导致巨大的痛苦,甚至是疯狂。可以做的就是:知道自己的想法系统就像是一个保护层,他们不是真理。其次,接受自己的身体痛苦和情绪痛苦,让他们自由流动。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怕什么来什么,如果你不在自己心中挂恐惧的钩子,对方发现没地方挂衣服,自然就会放弃,抚平了内心的恐惧,别人也就不去自己心里挂恐惧的衣服了。让一切心灵过程自然流动,而不去将其中的某些东西认同为我即:“认同而非成为”。感受情绪的自然流动。